《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2020-01-14 20:48:59)分类: 学案 |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第一课时
. 教材助读
1、 走进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 基础知识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
通假字
·整体感知:
1、 诗的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都可以独自成景,那么,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统摄全诗的灵魂?
2、全诗可以分几个层次?
.我的疑问
课中案
探究点一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探究点二
(1)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 、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比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作者是什么观点?又是什么态度?
探究点三
(1)、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象是在等待什么人,那么这首诗在第三部分写到了什么人呢?从原诗中找。
(2)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课后案
拓展延伸:
讨论:月的意蕴非常的丰富,单单是本诗就表达了多种感情,结合诗句谈谈都表达了那些感情?
提示:美丽之月:
别离愁苦之月:
永恒时空之月:
千里相思之月:
乡愁之月:
总结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江水和落花的意象
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当堂巩固
用散文的形式将《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延伸阅读
诗词里的中秋月
李白的中秋月是粉红色的,柔柔的月光让一代诗仙沉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的这首《月下独酌》堪称绝世经典,一壶酒,一轮月,一个人,一份情,直击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轻轻地萦绕,久久不散。
张九龄的中秋月是清新淡雅的银白色,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一首《望月怀远》,让多少人魂牵梦绕,又让多少人心生慨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唐诗宋词里的中秋月隽永而唯美,荡漾在中秋的月光里,品味着诗词歌赋的芬芳,让人无限心醉神迷。
古诗词里千古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
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即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唐诗宋词里的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