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2020-01-14 20:48:59)
分类: 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全诗景、理、情、趣相互交融,选取意象与合成意境的创作方法

学习重点        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        意象的选取,意境的把握

 

第一课时

. 教材助读

1、 走进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2、解题及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 基础知识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滟滟(      芳甸(    霰(   )汀(        皎皎(      扁(   )舟子    捣衣砧(       碣(    )石

2、 通假字     “文”通(                    

·整体感知

1、 诗的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都可以独自成景,那么,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统摄全诗的灵魂?

 

 

2、全诗可以分几个层次?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中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熟读课文18句。 品读“月下之景”

探究点一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思考:这些月景具有什么特点?引起了你的怎样的感受?

 

 

  学习内容:熟读课文916句。

探究点二  品读“月下之思”第二部分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 、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比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作者是什么观点?又是什么态度?

 

 

  学习内容:熟读课文1736句。

探究点三  品读“月下之情”:

1)、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象是在等待什么人,那么这首诗在第三部分写到了什么人呢?从原诗中找。

 

 

 

(2)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我的收获

                                                                                       

                                                                                         

课后案

拓展延伸:

讨论:月的意蕴非常的丰富,单单是本诗就表达了多种感情,结合诗句谈谈都表达了那些感情?

提示:美丽之月:

 

别离愁苦之月:

 

永恒时空之月:

 

千里相思之月:

 

乡愁之月:

 

总结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江水和落花的意象

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当堂巩固     

用散文的形式将《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小作文)

                                                                               

                                                                               

                                                                               

                                                                                           

延伸阅读

诗词里的中秋月

    中秋夜,抬头望月,遥想千古不变的月光,曾普照在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上,咏叹出多少千古名篇。

李白的中秋月是粉红色的,柔柔的月光让一代诗仙沉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的这首《月下独酌》堪称绝世经典,一壶酒,一轮月,一个人,一份情,直击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轻轻地萦绕,久久不散。

 杜甫的中秋月是橙黄色的,淡淡的透着思念。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思乡的情绪,远方的游子想家的心,都在诗圣杜甫笔下的这首《八月十五夜月》里。

张九龄的中秋月是清新淡雅的银白色,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一首《望月怀远》,让多少人魂牵梦绕,又让多少人心生慨叹。

   在宋词里我最喜欢苏轼的中秋月,他的月是五颜六色的,满怀着洒脱与大气,温柔与清纯,带着几分不羁,几分豪爽,几分哀怨,几分清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唐诗宋词里的中秋月隽永而唯美,荡漾在中秋的月光里,品味着诗词歌赋的芬芳,让人无限心醉神迷。

古诗词里千古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

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即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唐诗宋词里的中秋月

     “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千百年来,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月不知寄托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深挚情怀。中秋月无私地向人间洒下缕缕澄澈的清辉,圆润皎洁的身影更承载着华夏儿女无数美好的祝愿,让身处天涯的游子与亲人们虽隔千里而能共享一轮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表达了这样的浓浓亲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把美好的祝福连同美好的月光一起送给远方那些深深思念的人。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从古到今,人们都爱在中秋这一天赏月。时值天朗气清,月影如璧,一家人沐浴清辉,迎着凉意,喝着暖茶,吃着月饼和瓜果,心中默默遥祝亲朋平安幸福,这是多么温馨感人的情景。唐诗宋词里的文人雅士们给中秋月起的很多美好的称谓,有玉盘、宝鉴、银轮、飞镜、玉碗、金饼、蟾盘、玉蟾、冰轮、桂轮、回轮、桂魄等等。在这些称谓中都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想象,融入了凄美绵长的神话,有桂树下的白兔,有挥斧的吴刚,还有“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诗宋词里有无数的中秋月,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宋代苏东坡的《中秋月》,是唐宋咏中秋之月的代表名作。他们对中秋月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情思,都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成为千古绝唱。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王建凭栏而立,月光洒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恬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笔下的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他怅然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自己彻骨的相思,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哪里呢?明明是自己在怀念,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而深沉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词人苏轼与其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真是一件赏心乐事,他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别的哀伤与感慨。“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于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篇篇瑰丽清雅的诗词令人不禁感叹,从古至今的这轮中秋月啊!走进了多少仰望与吟咏里,也点点滴滴融进了华夏子孙的血脉和灵魂里,让我们虽身处异国他乡,心中却永远割舍不下那份浓浓的相思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