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潇论文]“让子弹飞”:新闻学“DEE”结构与“主观的延宕”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时评散文 |
分类: 学术文章 |
“让子弹飞”:新闻学“DEE”结构与“主观的延宕”
薛世昌
(天水师范学院
摘要:起源并长期运用于新闻学的“DEE”结构,其内在的逻辑是人类言说中“主观的延宕”,即对事物的主观意见要建立在对事物的客观陈述这一基础之上,即主观意见应该是延宕的言说,同时客观事实也应该是前突的言说,亦即“DEE结构”暗合这一人类古老永恒的判断伦理:先有事实判断,然后才是价值判断。基于这一普遍逻辑,“DEE”结构在人类的言说实践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存在,且应得到普遍的运用。广大写作教学工作者应教会学生这样一个言之有序的基本结构——“DEE”结构。
关键词:“DEE”结构;延宕;主观的延宕;事实的前突
“DEE”结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新闻学中,是对一种新闻写作方法的简易指称,因这种新闻写作法最早也最多地见之于美国《华尔街日报》,故又称“华尔街日报体”。其中的“D”,即Describe(描写、描述),指新闻写作从描写某个人或某个局部的、具体的、有趣的事实入手;第一个“E”(以下称E1),即Explanation (解释),指通过对局部的相关解释和恰当的背景交代,来显示报道的事实整体;第二个“E”(下称E2)即Evaluation (评价),指在前所描述与解释的基础上点明主题,或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推出观点,做出评论。由于它的基本结构由“描述(D)——解释(E1)——评论(E2)”这样的三个步骤构成,所以又称“DEE结构”。析而言之,“DEE”结构其“D”步骤从与重大新闻事件有关的某一小故事(场景、细节)写起,这种“讲故事”式的开始,尊重了人们的“故事欲”,也自然产生了报道的吸引力;其“E1”步骤用一个过渡段将小故事与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并进入新闻主体的写作,可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其“E2”步骤回归开篇人物,揭示或点评其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既可形成首尾呼应文章闭合,又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深化报道、引领认知。所以,相对于新闻写作的另一常见结构即“倒金字塔型”结构(比较刻板的结构),“DEE”结构以其叙述的文学性倾向表现为更加生动活泼的文风,堪称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创意写作”。
一、“DEE”结构的内在逻辑:主观的延宕
夏丏尊先生曾有言:“实际上,我们的说话之中,有许多话是自己说的,有许多话并不是自已说的。例如说‘昨晚十二时光景,东街一家木作店起火,延烧了许多房子,到天明才熄。据某人说,损失合计在五万元以上。’又如说:‘我家有一幅新罗山人的画,画着几株垂柳,柳岸近处泊着一只渔船,一个老渔夫曲着身子睡在船梢,神情安闲得很。’火烧的话是关于事的,一幅画的话是关于物的,这许多话,其实都只是一种报告,只要事、物是真确的,无论叫任何人来说都可得同样的结果。把这些写入文章里,表面上好像句句是作者在说话,但是作者只担任了据实报告的职务,并不曾说出什么属于自已的东西来。”[1](P7)夏丏尊这段话对于写作者来说十分重要,他涉及一组写作学的重要概念:“自己的话”与“非自己的话”。他用“报告”来表示“非自己的话”,而用“意见”表示“自己的话”,他接着说:“假如说:‘昨晚十二时光景东街一家木作店起火,延烧了许多房子,到天明才熄。据某人说,损失合计在五万元以上。本城消防设备不完全,真可担忧,我们应该大家起来妥筹保障安全的方法才好。’‘我家有一幅新罗山人的画,画着几株垂柳,柳岸近处泊着一只渔船,一个老渔夫曲着身子睡在船梢,神情安闲得很。近来有许多人都赞美西洋画,我却喜欢这样的中国画,中国画的价值全在诗趣,西洋画在诗趣上和中国画差得很远很远。’这里面就有作者自己的东西了。作者对于火烧,对于画,在报告以外还发表意见,这意见才是真正的作者的话,叫另一个人来说,未必就是这样。因为事物是同一的,而对于事物的意见人人可以不同的缘故。”[1](P7-8)老先生的意思清楚不过:报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意见,就是对主观判断的表达。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上述夏丏尊所提及的语段里,报告在先,意见在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前,对主观判断的表达在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言说结构?这其实就是一种“DEE”结构,因为它符合“DEE”结构所隐含的内在逻辑。
“DEE”结构之所以能够赢得读者的喜爱(自然也赢得了作者的重视),一般被认为与其新闻叙述的具体性即“感性感受”对常规新闻报道粗枝大叶的“理性告知”的纠正与冲击有关。但这只是“DEE”结构显而易见的一个层面。“DEE”结构其实包含着一个更为深层的理性逻辑,那就是:对事物的主观意见要建立在对事物的客观陈述这一基础之上,即主观意见应该是延宕的言说——同时客观事实也应该是前突的言说。
当人们面对一个事物且准备对其加以言说(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与抒情)时,一般都是由感性而理性、由客观而主观、由外在而内在、由表层而深层、由前景而背景、由具象而抽象,即首先都会如实、客观、具体地“摆事实”,即进行“Describe”(描写与描述),接着会一般性地、依据常理地、根据普遍共识地“讲道理”,即进行“Explanation”(解释与交代),然后才会推出个人化的、与众不同的、主观的意见与主张,即“Evaluation”(判断与评价)。基于这一言说的基本逻辑顺序,我们对“DEE”结构即可进一步这样认识:它是一个由现象描述(D)、背景解释(E1)、主题评价(E2)这样三个基本步骤所形成的一个言说程式。由于主题性的、主观性的东西,在“DEE”结构中出现得比较迟(先于它出现的都是客观的即非主观的、他人的即非自我的),所以,“DEE”结构其实是一种“延宕”型结构即“主题延宕”或“主观延宕”型结构——与之相应的则是“事实的前突”或“客观的先在”。于是,“DEE结构”也就暗合了我们人类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判断伦理,即:先有事实判断,然后才是价值判断。人类的一切言说必须是且应该是面对事实的言说,所以,所有的主观性言说(如议论、抒情)必须首先以面对事实为前提与基础。近年来,在纪录片的制作中,人们会常常插入一些所谓“情景再现”的片段,其目的仍然是对事实的夯实与强调。
而这一理解的关键词,是延宕。延宕,其实是个偏义词(其实不是并列词),其义偏重在“延”尤其偏重在“延缓”。虽然“宕”字有“悬置”与“搁置”之义——止,但却同时有“流动”与“摇荡”义——流。所以“延宕”的基本词义,就是延迟而不停止、延缓而不停顿。对“延宕”的贬义化理解,就是遇事拖拖拉拉而不果断。人们常常把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描述为“延宕”,就因为这位“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迟迟不能做出最后的决断。而对“延宕”的褒义化理解就是:有意识地后置、沉住气的后发。喻言之,“延宕”就是“让子弹飞”,就是围棋里的“让先”。由于这种“DEE”结构对“主观的延宕”这一普遍逻辑的隐含,由于它其实意味着一种语言行动的先后与程序,所以“DEE”结构其实在人类的言说实践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与存在。
二、“DEE”结构在“主观的延宕”意义上广泛的存在
“DEE”结构这样一种从具体的客观事物开始而渐入宏大、渐入主观的描述、解释、评价的言说程序,因其“主观的延宕”之逻辑性而同时拥有了“主观的延宕”之规律性,即它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运用且体现在除新闻之外的多种多样的言说事实之中。比如逻辑学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不就是一个“我的意见”的后置即“主观的延宕”之过程么?比如说论理学中“我的意见”的推理过程:先陈述某一事实与观点,再引用他人对这一事实与观点的意见(他见),最后推出自己对这一事实与观点的意见,这不也是“主观的延宕”么?比如广告文案的写作,从广告标题到广告正文再到广告口号,这一基本言说程式也体现着“DEE”结构从客观描述,到多方解释,再到主观鼓动的基本过程。
比如,教师听完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这位教师往往会按以下的语序来言说:如实而客观地复述学生的回答(D),对学生回答中一些概念性、常识性、资料性与背景性的东西进行必要的解释(E1),根据刚才的客观陈述和已经做出的解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E2)。这样一种程式的“师说”,其实是“DEE”结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典型的言说事实。如果教师们对“DEE”结构有着清晰的知识,他们一定会更加“言之有序”。比如下面的这一教学案例:
……
师:读得很好。那么,关于这篇散文大家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生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对尼亚加拉瀑布进行了一系列的猜想,如果我是作者,我开口就会直接描写尼亚加拉瀑布了,但为什么作者还要对它进行猜测呢?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8:作者对瀑布进行猜想,猜想得如此神奇、美妙、缥缈,不禁流露出作者对瀑布的向往之情,到底瀑布是什么样子?我们禁不住与作者一样急切想见到瀑布,它有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
生9:文中作者对瀑布作了三种猜测,为什么又说“离开故土,换个背景,我无以揣度也想象不出你是什么模样”?二者是否矛盾?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0: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这主要是因为所处的地点不同,而且文化背景也不同。
生11:我也认为不矛盾。因为作者对瀑布进行猜想,是在与以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猜想的瀑布。因为中国和美国不仅在地理环境上不同,而且文化、情趣上也不同,作者既然不是美国人,也没有接触到美国文化,所以他是拿中国文化的眼光去揣度想象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生12:文中“换个背景”中的“背景”是一种文化背景。上文作者对瀑布的想象,像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像《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像中国神话里嫦娥的披肩,无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离开祖国,来到美国,作者身处异地,却无法用美国的文化、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来想象、描述它。所以“离开故土,换个背景,我无以揣度也想象不出你究竟是什么模样”,同时这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感发和赞美。
师:太精彩了!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被深深地震撼了,也得到了不少启迪。我感到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瀑布的对话,就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山水刹那间成为传承情感的驿站,我们思想的羽翼也随之超越了山水的自然意义,在更博大、更深广的理性世界上空自自翱翔……”山水的灵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感悟、去诠释,让我们走进自然的怀抱,去做乐山的仁者与乐水的智者吧!这是我读后的感悟和收获。[2]
这位教师很会组织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引领讨论,但可惜他的总结性语段“主观的延宕”不够,未能充分地复述学生看法,也未能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必要的解释,而是急切地推出了自己的感受。教育工作是需要耐心的工作,这耐心的一个主要含义,就是要“让子弹飞”——让学生充分地说,让他人充分地说,而把自己的意见按捺到最后。换言之,如果有更为明确的“DEE结构”这一言说意识,这位老师会处理得更好。
其实,法庭论辩的全过程,也可视作一个宏观的“DEE”结构:陈述事实与核对事实(D)、解释事实与论辩事实(E1),最后由法庭做出判断(E2)。而法律文书中起诉状的写作顺序,也是如此的章法。
例文:某民事起诉状
原告刘XX,男,1960年7月21日生,汉族,湖南××律师事务所律师,住湘潭市×路×号,电话:(0731)468××
被告:中国建设银行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地址:湘潭市雨区××路×号,电话:(0731)852×××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返还扣划原告的银行卡使用年费10元整。
2、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因交涉、诉讼所致误工损失800元整。
事实与理由:
2005年4月,原告在被告开发区分理处开立活期存折账户,同年办理“存取消费卡”,一直无偿使用。2008年12月10日,被告未经原告同意,擅自在原告账户上划扣所谓“银卡年费”10元,并拒绝开具收款凭据。
原告认为,储户与银行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储蓄合同关系,银行无权单方面更、修改合同。被告擅自扣划原告存款的行为,既无法律依据也无合同依据,是一种侵犯原告财产权的行为,依法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除被告扣划的10元钱外,原告因该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误工损失,也属于直接损失的范畴,被告也应承担赔偿义务。
此致
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原告):刘XX
2009年2月20日[3]
这个起诉状的结构,虽然在文本上的呈现是E2、D、E1(诉求优先),但是在逻辑上仍然是D、E1、E2(事实是永远需要尊重的)。
三、“DEE”结构在“主观的延宕”意义上对文学写作的启示
“DEE”结构的普遍性存在也必然包括着它在文学言说中的存在。比如这首题为《秋风》的诗:“秋天的风,一阵又一阵/吹红了山坡,吹红了原野/秋风这位气呼呼的画家/他来到人间,是要给我们/一点颜色!”前两行是人人皆可见之的事实(D),第三行是一般性的并不新颖的“解释”(E1),但是后两行却是别出心裁,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我的”、“主观的”事物判断(E2)。这不仍然是一种“主观的延宕”么?再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节:“那河畔的金柳(D)/是夕阳中的新娘;(E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E2)”其中的D部分,无疑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述”,其E1部分,是用比喻的方式对事物做出的“解释”(相当于议论性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当然这里的解释,是站在诗歌的立场上作出的解释),而E2部分,则是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结合前述形象的呈现。
这种诗歌言说中“物象——意象——意义”的主观渐呈过程,向称“由物及心”,而“DEE”结构堪称“由物及心”这一思维程式之一。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这句话的一个内在逻辑一直未被揭示,这就是:不能状难写之景,何以含不尽之意?离开了“状难写之景”这一前提,则“含不尽之意”的那个意,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发虚、飘忽。
而在像小说这样的叙事性言说中,其叙述的“DEE”结构,也就是小说的“延宕叙事”。优秀的小说叙事,几乎都是“延宕叙事”。小说家从叙事的设悬,到最后的(往往是悬之又悬、悬而不解的)解悬,就是一种典型的延宕叙事。或者说所有叙事的盘旋迂回、断断续续,只要处理得好,就都是延宕而不是拖沓。悉德·菲尔德说:“一切戏剧都是冲突。如果你已清楚自己人物的需求,那就可以设置达到这一需求而要克服的种种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就成了你的故事本身。”[5]而障碍的设置与克服障碍的过程,也就形成了叙事过程中必然的延宕。比如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这一情节:“我”在父亲的病房里接到了信,感觉到信不一般,因此就想拆看。可“我”先是“腾不出手,没办法开封,遂揣进怀里。”后来“我”起身去厕所,本来可以去读信,但哥哥跟“我”叮咛说父亲“情况好像不妙,要尽量留在旁边才行。”“我”就“仍怀揣那封心折回病房”。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匆匆看了最初的一页,哥哥大声呼唤“我”,“我”一惊,起身赶到父亲身边。当父亲的情形多少舒缓下来的时候,“我”又退出来准备看先生的信。可是“刚坐下来就觉得哥哥又要大声叫我”,于是“我”“心不在焉毫无心思地翻动信纸”。准备下决心不看的时候,“我”却瞥到了结尾的一行字:“这封信落到你手上时,我恐怕已不在世上了,恐怕早已死了。”当然,这是夏目漱石忙中加忙的延宕,叙事艺术中还有一种忙中加闲的延宕。比如正在指挥战斗的将军,却被一个老朋友缠着要下棋……这样的不顺利,当然是命运的,但从创作学的角度看,却是“人为”的——是作家依据生活的事实给人物设置了达成其愿望的重重障碍。小说家不只是个“坏人”,而且是个不够爽快的“麻烦人”。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有句名言:“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即一般所谓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6]对这种“延长”,中国古人早就心领神会。《水浒传》“鲁智深拳打镇压关西”一节,写英雄的和尚痛打恶人,一拳一拳地细细写来,先写鼻子上的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次写眼框上的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再写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如果我们从所谓现实主义的观点去看,则鲁智深的三拳,通共也用不了一分钟,然而小说的叙事却在这里突然变得缓慢了起来——由现实的物理时间进入到艺术的情感时间,小说的作者十分理解读者的心情,于是“停”下来通过精雕细刻让读者细嚼慢咽,让读者充分地感受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时的痛快淋漓。而所谓精雕细刻,是需要投入时间于其中的,这也就形成了小说的“慢说”特性。在这个被雷达先生称之为“缩略时代”的人们争先恐后地要快起来的时代,直面“慢”并深入地理解“延宕”,是有意义的。
结语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