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学术方法之研读元典(九):“historical”vs.“historic”
(2012-08-22 20:10:59)
标签:
闲着也是玩弄学术研读元典效果历史历史上的历史性的文化 |
第123篇博客谈到“效果历史”的时候,提到了“historical”与“historic”的区别。表面上看,这两个词不都是指“历史的”吗,难道还有什么微言大义么?
你别说还真有,因为随便拿一本英文词典便会发现:在都是指“历史的”同时,“historical”主要是指“历史上的”,“historic”则主要是指“历史性的”、“有历史意义的”。
那么,这两种意思又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区别呢?
举例来说,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夫子与他当年追过的隔壁那女孩,可以说都是“historical”的人物,因为他们都曾经在那段时间那个地场有血有肉地生活过,货真价实,如假包换……
然而,相比之下,只有孔夫子才同时又是“historic”的人物,而那女孩却没有这个资格。理由很简单:只有前者才拥有长达两千年的“效果历史”,后者却一点没有这样的“历史效果”。
所以,如果今天某位历史学者只是考察那女孩的生平经历,甚至如果只是考察孔夫子的经历生平,他的学术研究主要就是“historical”性质的,并且更多地具有“历史科学”的内涵:发现某些历史上的事实……
可是,如果今天某位历史学者试图考察孔夫子的生平经历对其思想观念的直接影响乃至两千年来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的深刻烙印,他的学术研究便主要具有“historic”的性质了,并且更多地包含“历史哲学”的意蕴:揭示和评判孔夫子具有的历史性的价值……
从纯粹学术的角度看,这两种研究不用细说都是有意义的;正如某位哲人(忘记姓名了)所说,发现一颗新星与考证出一个字,都是学术上当之无愧的重要发现。
不过,从浅人偏好的效果历史角度看,二者的价值效应却依然有所不同,以致愚人更青睐后一种学术研究,却很少关注前一种学术研究。人各有志嘛。
再以历史文本为例:马王堆的《道德经》与《老子》的通行本可以说都是“historical”的文献,前者甚至要比后者更“historical”,更能代表两千多年以前老子的本来观点,尤其是能够表明当年那个老家伙并没有把自己摆在主张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潮的对立面……
然而,如果从道家传统的效果历史着眼,尤其是如果从中国文化儒道对立而互补的效果历史着眼,那么,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承认:不管马王堆的《道德经》是怎样“historical”地真,它永远也不会有《老子》的通行本那样“historic”地真。
原因很简单:前者被埋在地下长达两千年,因而缺乏活泼泼的绵延性“效果历史”;相比之下,后者却一直在那里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道家传统的源远流长,以致我们想了解道家传统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对立互补,最终只能是诉诸后者,而不是诉诸前者。
No good sense,明白了“historical”与“historic”的这种区别,我们在选择研究的对象、阅读的文本时也许就会更谨慎,更有针对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