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那些店面幌子(三)
(2012-09-13 09:49:23)
标签:
石头胡同宋体幌子理发馆照相馆 |
(二十一)理发馆理发业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用的是“唤头”。早年剃头的固定摊位称“剃头棚儿”,辛亥后有了固定门面称理发馆,当时该业的幌子是挂两根竹竿,绷上一尺宽、三尺长的白布,两面写有“朝阳取早,灯下剃头”八个大字。
近代则有些大中型理发馆,如:王府井美白,金鱼胡同西口鼎新,米市大街春风女子理发店,骡马市中原阁,西长安街仙宫、中央,大栅栏西街粹华理发店等,这些新式理发店都在门前挂有红蓝白三色圆形电转灯,取代了过去的幌子。今天新兴的美发厅、发廊仍在沿用。
(二十二)浴池业过去市民对浴池俗称“澡堂子”,该业有其重要标志,在门外墙上写一大型“堂”字,门外两侧有“温热三池、款式雅座”字样,而其幌子是在门外竖立一根杉篙,约两丈余,上安吊环,傍晚后用绳吊上一盏白灯,灯中心写一红字“堂”,外罩铁纱罩,营业至半夜休息时再把灯放下。
(二十三)照相馆与画相馆照相业是个新兴行业,从照相技术传入我国后,照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虽没有传统的幌子,但该业是以其业务中的成品为市招招揽顾客,更有的以本户特长为其宣传手段。如前门外石头胡同北口路西大北照相馆专以戏装剧照驰名,门前悬挂名演员大幅彩色剧照,橱窗也多陈列石头胡同清吟小班名妓便装照。廊房头条路南的容丰照相馆除照一般全家福、结婚相外,其剧装相也颇兴隆,该馆门外上方有八张大彩照,其中有李洪春(关羽)、马连良(清风亭)、卧云居士(行路哭灵)、时慧宝(铁莲花)等。另一家是海王村铸新照相馆则以翻版照在北京首屈一指,橱窗陈列文玩字画,瓷、铜、陶器、碑帖的照片。以上各户的陈列作品即是招揽顾客的实用招牌。
画相馆在晚清中、末期,专为官绅豪富家中已故老人画遗像(称“影”)。辛亥后,活人也画像,其门外也以悬挂大幅作品为招揽,如劝业场三楼贾墨伦、宋季庠画相馆门外悬挂大幅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曹锟总统像,另有齐白石、孟小冬男装便服像等。
(二十四)首饰楼首饰楼店前没有幌子只有招牌,从房檐下吊装一块木牌,形式与靴鞋铺相似,但图案有别。招牌上端画一个金漆大元宝,下端有一座装满元宝的金色大聚宝盆,盆外左、右、上方有火焰图案。牌两边画有金簪、环、钏、镯、九连环等首饰图案。
(二十五)当铺典当铺的幌子比较讲究,门外两根边柱上端固定探出扁铁条约五尺,顶端向上,卷有数朵花形,再向下弯成钩,待每日早晚挑挂或摘幌子用,幌子上端有两条钢丝呈弹簧装状向左右分开,顶部装一个红绒球,形似龙须,下挂一串钱,钱系木质圆形(由镟木厂定制),钱串上端、中间、下端共有三个黄铜扁片做上盖、底托,中间隔开形似两串钱,下端铜片系一块一尺五六的红布条,门外左右两方各一挂,每日早晚挑上摘下。
(二十六)响器店,响器店隶属于铜铁锡业,经营全国各剧种舞台音乐伴奏用的响器,如锣、钹、镲等。其幌子是在店门外两旁悬挂三个至五个串连在一起的锣、钹、镲实物,悬挂的次序是上大下小,上面是一面大锣,中间一支镲、钹,下面是一面小锣。如原崇外大街路西信昌号、打磨厂万昌号、前门外大街合义号铜锡店均为北京著名的铜锡响器店。
(二十七)铜铺是经营专用红铜板手工打制的家用各种铜器(有少量黄铜制品),如铜笼屉、铜锅、脸盆、水壶、水汆、勺、油酒漏斗、大小酒壶、火锅、蜡扦、香炉座等。店外有长条招牌系在房檐下,白色漆地,用朱红加紫色漆(如红铜色)在牌上画成以上各式用具。其售货是以重量计价,墨笔写在每件成品上均为重量(包括售价)暗码,即“由中人工大,天主井羊非”,代表一至十的数字。
(二十八)铁铺,铁铺招牌和铜铺相同,只是其招牌上的内容有所区别,招牌上画有菜刀、剪刀、挫刀、剃头刀、锤子、斧子、凿子、铁锹头、犁、耙、铁锁链等工、农业和民用工具。
(二十九)刀剑铺该业集中于前门外打磨厂一带,经营古代兵刃,供武术家和锻炼身体需用的顾客选用购买。该业的幌子即是所经营的实物,如第一宾馆前的一家刀剑铺门外有一固定木质兵刃架,早晨开业后,将刀、枪、剑、戟等兵器陈列架上。如门前没有空地放兵刃架,则在两旁墙面上画彩色兵器。至于西口路南的数家因无地面陈列则将短把刀剑钩鞭挂在窗内展示产品。该业的兵刃架和墙面画的兵刃品种可谓该业招牌了。
(三十)颜料铺该业的幌子是店门外上方有一横铁杠,杠上吊装八至十二个小铁环(根据店堂面宽窄而定,如一间、两间、三间门脸儿),每个铁环吊挂一支直径约二寸余、长约二尺余的圆木棍(由镟木厂承做),该木棍漆成绿色地,上下两端约二寸五处漆成寸宽的金漆圈,两圈中间漆成红、黄、蓝、紫、金、银色细圈,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北京有一句歇后语说“颜料铺的幌子——花棒槌”,用来形容假充内行人的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