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风俗(三十六)
(2012-07-27 12:58:08)
标签:
北京内联升荣宝斋同仁堂都一处烧麦馆杂谈 |
荣宝斋据有关史料所载,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后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松竹斋的创办者是一个浙江人,姓张,他最初是用其在京做官的俸银开办了一家小型的南纸店。那时琉璃厂内最出名之南纸店,首推"松竹斋",因其承办官卷、官折而得名。因松竹斋深知奏折关系本人前程者甚大,对于每一白折必经十数人之手拣选而得,稍有微细之墨迹即打入残货推内,故其价比较他铺昂贵半倍有奇。凡售出者,绝无丝毫毛病,用主买去准可放心。因而各省疆吏,皆知松竹斋货物可靠,由此生意更见发达。
后来,原来顾客盈门的松竹斋竟也濒于破落,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这时的店主人为了将这个信誉卓著的老店维持下去,下决心弃旧图新、改变面貌。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将店名改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并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陆润庠(清同治状元,曾任国子监祭洒)题写了"荣宝斋"的大字匾额。
后来,荣宝斋又以其绝技"木板水印"闻名中外,它用木板水印法制作的《七十二候诗笺》、《二十四节令封套》等,鲁迅、郑振铎先生见后曾称它为琉璃厂诸笺肆中之"白眉",就连齐白石老先生面对荣宝斋复制后的自己的作品,也难辨真伪。
荣宝斋现在的新匾系我国著名书法家郭沫若所书。都一处都一处烧麦馆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乾隆17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当时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只有这家“王记酒铺”亮灯营业,便进店用膳,由于招待周到,酒味浓香,小菜可口,所以对小店产生了兴趣,便和店主闲谈起来。询问酒店叫什么名,店主回答:“小店没名”。乾隆听后说:此时京城开门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处吧!”乾隆回宫后亲笔题写了“都一处”店名,将其刻在匾上,几天后宫中派人送来这块虎头匾。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从此以后生意十分红火。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开始出名,再加上北京小吃一烧麦,不仅在北京,在全国也很有名气。并已流传到国外,该店面点师曾数次去日本传艺和表演,深受日本朋友的欢迎。内联升老北京人讲究“脚踩内联升”—穿内联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布鞋。这家老字号,至今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 清咸丰三年(1853年),内联升鞋店在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建成了,店主名叫赵廷。这是一家朝靴店,内联升的店名儿就表明它的服务对象:皇宫贵戚和天天盼着“连升三级”、“平步青云”的官场。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官运亨通。
内联升老板对来店购鞋的名贵,留意记录其所需尺码,爱好,积久汇集成册,取名《履中备载》。一则可免去再买时往返之路;二则可为外任官晋谒上司,想奉献靴鞋做为礼品者提供便利。 内联升制鞋的面料很显讲究,制鞋加工工艺也与众不同。内联升制作的朝靴底厚达32层,但厚而不重;黑缎鞋面质地厚实,色泽黑亮,久穿不起毛。如果沾了尘土,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就又干净又闪亮。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轻巧、走路无声,显得既稳重又气派。而且它制作的“轿夫鞋”很实惠。既跟脚又不易绽裂,柔软吸汗,走路无声。习武的人也喜爱穿它,称得上是中国式运动鞋。
同仁堂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中的著名老字号。它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公元1861年,慈禧当政后,同仁堂奉命直接为皇室制药,实际上成为清宫御药房,享受封建特权,历经八代皇帝达一佰八十八年。
如今,同仁堂在继承传统制药的特色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更具有时代的精神与特色。自1992年7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同仁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国有资产经营权、进出口经营权,拥有全国一流的中成药厂、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和现代化楼仓;又具有覆盖全国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销网络,既拥有雄厚的科技管理队伍,又具有一定实力的经营竞争能力。全公司生产经营中成药、中药材、饮片近3000余种,中成药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产品中有47种荣获国家、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