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地气是个不准确的概念》

(2012-02-11 20:42:58)
标签:

田博

分类:
小思考:《接地气是个不准确的概念》

1
  去年一部《失恋33天》,9百万博3亿多,震撼了业界,闪瞎了我的狗眼。
  说实话,《失恋》不是我的菜(并非对制作者们不敬),只是个人趣味喜欢假定性强的类型片,所以难免“想不通”。
  我想,这种平铺直叙的现实电影如此受市场欢迎,难道中国电影类型片的繁荣还要等很多年吗?难道现阶段写电视剧般的现实电影才是出路?
  即使不喜欢,也得承认别人的优点。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失恋》为啥这么火?相信很多同行也在思考,下一部《失恋33天》在哪里?

2

  有人说《失恋》是偶然,不可复制。
  我不觉得,火必然有火的规律,只有在我们没有掌握规律的时候,才会轻易说它是偶然。
  只是我琢磨来琢磨去,实在没有找到一个彻底说服自己的理由。
  阵容制胜?显然对于本片不适用。随后同样是文章主演的《亲家过年》票房却不佳,不过《亲家》的剧本本身比《失恋》差,说明观众也不单纯是冲明星去的。
  剧本制胜?其实一般,很多处理并不高明(抱歉)。比如文章对白百合的暗恋挪在之前有所展示或暗示,会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而不会导致最后一场转折的突兀。
  营销制胜?我曾花了一个下午和晚上,仔细研究了《失恋》的宣传施放……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大体上也没有啥太特别的,也许是我眼拙?
  题材制胜?从社会心理上来说,高房价挤压了大量的剩男剩女,所以在光棍节有了引爆点?那为什么某些相关题材没有火,这个片就火了呢?因为其他片没有拍好?也就是说题材对了在中国市场的容量相当于三亿?

3

  《失恋》之后,走访各个公司、制片人、导演、编剧同行的时候,我发现一个词火了:“接地气”。(查了一下,众多媒体也都这样说)。
  这个词是不准确的。什么是地气?
  《钢的琴》接不接地气?要说地气,《失恋》接的也是小资的水泥地,而非广大劳动人民的土地。可《钢的琴》票房不到六百万。也许因为太文艺吧。
  那《李献计历险记》接不接地气?我个人很喜欢《李献计》,可惜票房和口碑俱不佳
,也许很多朋友看过动画之后再看电影有落差,但要放在全年电影里横向比较,我认为是中国电影一个难得的新方向(以及剧本不太完善的《刀见笑》)。要说接地气,我还觉得这个更接年轻人的地气呢。也许是因为太小众?《李献计》的票房最终只有八百多万。
  那票房四亿多的《金陵》和《龙门》接不接地气?是接了近代的地气,接了古代(幻想)的地气?《碟中谍4》接中国的地气么?接外国的地气么?为啥中国观众也都爱看?

  之所以说“接地气”这词不准确,是因为这容易让人混淆“真实”和“真实感”的区别。
  电影追求的是“真实感”,而非“真实”。(纪录片都只能说追求真实感,无法完全接近真实。)
  “存在感”是个更准确的定义,也即围绕假定性营造的真实感。
  哪怕是一个假定性极强的盗梦空间,只要营造好其中的存在感,观众在观影时也会忘了现实,而觉得眼前的一切才是真实。
  而所谓的“现实主义”也有它的假定性。一个女生失恋了,想要找到新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或者想疗伤,就是假定性。
  《失恋》做得好的,是它的存在感,不管是人物、氛围还是语气。(那种看来或许矫情的语气,却是该年龄阶段的特征,所以恰如其分。)
  之所以掰扯这个,是因为如果用“是否接地气”去衡量一个新生电影,可能是危险的,那样搞得好像只能生产这种“类现实主义”电影一样。
  从观众心理上说,电影是梦,满足人在固有现实中无法体验的经历。从消费心理上说,电影本身也要制造和电视的区别性,观众花了几十块钱加上车费,还有浪费一下午时间去电影院,如果看到的是和电视上一样的内容……我相信这绝不是代表未来的潮流。尤其是网络院线逐渐形成后,中低成本的电影,可能都要逐渐转移到网络播放。


  此外,多句嘴,我觉得《失恋》真正好的,是另一个气,就是作者的心中之气。
  影视是团队合作的产物,很多电影没有注意保护编剧的心,找了很多编剧磨剧本,磨来磨去,虽然最后在逻辑性上,使得bug磨少、逻辑顺滑,但很多时候也容易把作者之气磨没了。而《失恋》的制作方恰恰很好的保存了这个。
  电影和人一样,气质是最重要的。电影虽然是商品,但是贩卖的是个性。
  谁都不喜欢没有灵魂的东西。

                                            田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