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2005
标签:
田博 |
分类: 长 |
《周末》导演阐述:
这是一个最普通的中国小家庭,害羞、拘谨、不喜外出。
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假期回到家中,再一次尝试改变父母。
这个“周末”,她想拉着父母出去放风筝……
风筝,虽然是中国人的传统,但在今天,却已变成少有人问津的“罗曼蒂克”。
“罗曼蒂克”从来都和这个家庭无关。
在外的生活拓展了女儿的视野,或者说,激发了她内心中本质就和父母不一样的地方,使她变得雄心勃勃。
由于自负,她企图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她误以为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改变把她生下来的父母。
一家人吵吵嚷嚷,争论着:“出去,还是不出去”,让这个周末荒度。
那一次又一次细碎糜烂的摩擦,让女儿又陷入到过去那种生活状态里,又把她变回那个有着最普通的小心眼、小脾气和小烦恼的女儿。
有时,她会意识到自己性格的缺陷和力量的弱小,而倍感绝望。
其实主动者是好心。被动者也没坏心。
被动者正是处于对主动者的考虑,他们才不去。
而主动者主动多了会觉得自己有点贱,这种自我怀疑会导致疲倦。
为什么大家互相为对方考虑,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
爱的悲剧是不是在于爱的不对等?
过多的话语只因害怕那份沉默。
故事的结局我安排他们在雨中散步,既是为了“健康积极向上”,也是为了模糊结局。
这个周末虽然什么都没解决,但没准星期一到来就会有什么希望出现。
我想,当刻意的浪漫回归日常,至少会留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家,我的爱和我的恨——
一个刻板的片子,但是,却关于浪漫……
《周末》创作后记:
两年后的今天,接到学校电话,说需要为两年前的毕业作业写个总结时,我正在为了生存而吭哧吭哧写行活,两年前的很多冲动和感觉都已遗忘,大概只能说些只言片语,供还要拍片的同学们参考吧。
1、先说拍这个片子的动机。原先这个“周末”,是俩风筝高手比赛炫技的故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成了一家人出去放风筝的故事。前后修改了十多稿,变了七八个故事走向。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材质由胶片变成了高清,经费缩减为两万元——为了省钱,我也就把剧本改成了一家人不出去放风筝的故事。内容上的冲动,是因为对父母的爱和纠缠,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形式上的冲动,一是源于长期学习编剧而导致的对于情节剧编剧法和好莱坞式视听语言的反感(现在看来很幼稚);另一是源于毕业论文研究候麦,他影响了我,想“抄袭”和学习一下。不过最后抄得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超越性的东西,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意思。本身我不是很喜欢现实主义的东西,但是拍了这个现实主义的片子后,还是觉得自己现实主义的功力不够。尤其是在这种高度压缩的时空里,节奏的处理。但是,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用难得的拍片机会去拍一个行活,也没有用旁白和音乐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这个片子所暴露的种种弱点,在日后的反思里,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2、对摄影技术的不熟悉,会直接导致一个编剧想像力的残废。由于对景深问题考虑的不充分和某些调度与机位之间的冲突,使得原先的一些设想没有实现。
3、对杆的位置有了重新的认识,不是录清楚就行了,它是聆听者的立场和态度问题。
7、但演员如果实在塞不进人物的套子,就由他去吧。
10、由于我的专制,给调动摄影及录音的积极性方面,带来了一些不利。因为影片朴实的风格无法发挥美术的炫技,直接导致了美术的缺席。大家只好自己动手,很多时间都被布置房间给浪费掉了。
11、不过很多时候的妥协,只会自己给自己吃后悔药。
12、电影的现场就像摇滚乐的现场一样重要。
13、拍学生作业时,总是容易对各个专业的同学有依赖心理。但其实最后发现,他们未必热爱电影,和热爱自己的专业。很多时候,可能还不如DIY。
14、有的时候手法太含蓄了,容易让人睡觉。
15、韵味比情节重要。故事之外的东西比故事重要。
16、编剧永远比自己写的人物弱智。
17、人的感情是飘忽不定的萤火虫,好难抓住;当你紧紧把它握在手心时,只会看到它变味的尸体。我很想捧着它,看它发亮。可能是我还不够迅猛和温柔,还需要磨练。
18、纵然有千万种烦恼,拍片毕竟是件美好的事儿。
前一篇:断·风筝
后一篇:断·人狂妄的忘记了自己原本是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