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向山东省成武县移民考
老家洪洞县真是个好地方, 它东倚巍峨矗立的中镇霍山, 西屏峰峦叠嶂的吕梁山。川流不息的汾河水由北向南纵横其间, 这里四季分明, 气侯冝人, 温度适宜, 全年平均气温12、3度。雨量充足, 自古以来, 少有自然灾害, 是山西第一人口重多的大县,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发祥地。自然风景雄伟绮丽,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文物古迹 星罗棋布, 人文资源古老独特, 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是名副其实古老苍翠的富丽之乡, 中华民族文物重点保护的圣地, 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其地形平川轮廓, 由北向南逐渐展宽, 山地外围,佈有大面积丘陵地, 靠东西两山, 自北向南,连绵不断, 多形成梁、垣、峁黄土地貌, 洪洞全境可分为山地, 丘陵地, 山前倾斜平原, 河谷阶地。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的民 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亿万移民后裔魂牵梦萦的“根”。 一曲“苏三起解”使洪洞响彻天下, 闻名长城內外, 传遍大江南北, 普天之下千万万移民后裔都到洪洞大槐树下寻根探源, 到祭祖堂姓氏牌位前罗拜祖先。厚重的历史和人类的文化遗存,使洪洞名扬四海, 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老家的汁液。
关于明朝山东省曹邑成武县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迁民史,在中国地方志丛书《成武县志》 笫三章124页人口变动记载:明洪武13年. (1397年)太祖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迁山西民户于山东诸地,成武县数民户为之迁入。清乾隆40年(1775) 宋氏族谱牒记:凡成武为山西洪洞老鸹窝人者,盖十不二三。据成武县1984年地名普查;全县明代从山西洪洞迁民建村631个,占全县自然村63.。3%。据山西古藉出版社《山西洪洞大槐树》 张青著2004年9月1日出版[58一59页];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初,主要分布鲁西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朝初,山东的战乱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西南地区,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方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涵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山东地方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山东92县:曹邑有曹县,渮泽,郓城,巨野,单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没有成武县,我感到沉默,为此我去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根祖文化部部质询;根祖文部研究员杨洁女士接待了我说;“没列成武县是因缺资料,为收集保存移民史料,我们向全国各省、市、县、区发信60000余封,至今也没收到你县的资料,今天你來了,你是出名的中国曲藝家,所缺的资料你作个考述吧……”我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回来就上县政协向秦建国主席作了汇报。秦主席很支持我收集600前山西向成武迂民的史料, 并鼓励我写一本《伯乐故里五千年》的书,并要求我把明朝从大槐树向成武迁民这一篇章写好, 还送给我一本《伯乐文化志》 , 又要我到民政局要本《成武县地名志》,文化局又给我本《渮泽文化丛书成武县卷》,作为著书的参考资料。
据成武县志记载:明洪武4年公元1371年成武归济宁府,名城武县。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5月撤定陶县划归城武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11月恢复定陶县。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济宁降为州,兖州升为府,城武归兖州府。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数次从山西洪洞往成武境内移民,据《成武县地名志》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记载,明朝从山西洪洞共前来648个村庄,后因人丁兴旺,又转迁建村183个,共831个。洪武年间迁來418个,永乐年间55个,洪熙年间2个,宣德年间3个,正统年间4个,成化年间7个,弘治年间9个,正德年间3个,嘉靖年间40个,万历年间45个,天启年间6个,崇祯年间58个,其姓氏153个,都是汉族。为使读者喜闻乐念,特编为五言百家姓:
张王李赵刘 董马岳杨周 庞单田郭高 贾谭胡郑牛
唐孟孔姚姜 袁徐党秦柳 屈陶苏宋金 聂耿祝何卢 丁万鮑权冉 邓毛卞仁朱 夏姬顾倪梁 林许樊陈杜
贺黄邵郝盛 程关翟粟游 彭谢潘蔣韩 曹步霍魏欧
蔡戴甄路常 温燕薛智仇 冯申白刁伊 毕孙谷肖邱
汪池巩邢冀 殷续藏范初 齐苗兰苇丰 司平史乔吳
偳狄汤时钟 包宗艾宁楚 曾解戚巴阚 傅皮寻安侯
于亣边房厉 汵战晁方油 隨商呂欧阳[复姓]都是汉民族
据镇乡村家谱,碑文记载各村庄迁来分布如下:
成武镇:
洪武年间迁來29个村庒是:张楼,刘康庄,田楼,李天子楼,孙庄,前堤,碾道,白庄,西洼,爬堤,田庄,常桥,邵烟园,刘桥,大王庄,湾里,李寸卜楼,李庄,孙张庒,大黄楼,八里河,郑河,李六,赵堂,李坑,小朱楼,旗杆李庄,周庙,贾河。
永乐年间6个是:李洼,张陈庄,东王庒,庙前,后陈楼,前楼。
万历年间3个是:徐庄,张瓦房,孟窑。
正德年间1个:胡庒。
嘉靖年间2个:烟庒,崔楼。
崇祯年间2个:魏庒,堌堆后。
汶上镇:
共迁來58个村庒。
洪武年间44个是:前房庄,后房庄,崔庄,苏庄,蔡庒,牛海,马阁,申庙,刘楼,五里长周,郑庄,张楼,牛老家,后张庄,鹿堂,杨王楼,徐庄,陈朱楼,鲁集,史庒,楚楼,后赵庒,高庄,付潭,小王楼,丁庄,胡庄,王集,陈阁,丁楼,秦庄,邱海,洪楼,西孙庄,李庄,东孙庄,大王堂,小王堂,徐海,西丁楼,编蓆刘楼,林路口,李楼,胡堂。
永乐年间2个:西刘庄,刘庄。
宣德年间2个:记河寺,燕庄。
弘治年间1个:姬楼。
万历年间5个:刘庒,西张庄,宋彭庄,宝峰集,董阁。
成化年间1个:赵庄。
崇祯年间2个:常路口,韩庄。
田集镇:
共迁来75个村庄:
洪武年间63个是:田集,赵庄,后张庄,河南王庄,白庙,魏庄,北孙庄,冯集,碱場王庄,清涼陈庄,郭庙,藏庄,李楼,冯楼,田塔,黎庙,小陈庄,祖师庙,南孙庄,偳赵庄,大陈庄,王庄。苇子园,滿白寺,邓庄,夲境王庄,编村王庄,谢楼,狄庄,堌堆寺王庄,程楼,四刘庄,许堂,东许堂,前申楼,后申楼,长村李庄,周庄,桃花寺,大崔洼,盛海,齐窑,小崔洼,郝海,朱庄,韩刘庄,,韩庄,李庄,刘条庄,张油坊,王集,小郭庄,大郭庄,小陈楼,西张庄,阚庄,谢庄,顾洼,袁海,李村,孙庄。
永乐年间1个:堌堆寺李庄。
嘉靖年间3个,杨道堌,后郝庄,前郝庄。
万历年间3个党庄,于楼,侯庄。
崇禎年间5个:王窑,孙庄,张庄,八路口,小刘庄。
天宫镇:
迁来55个村庒。
洪武年间36个是:天宫庙,李庄,孙郭庄,金楼 ,韩胡庄,岳李庄,岳庄,李小楼,王集,西申楼,北宋庄,东申楼,仁集,潘庄,粟楼,姚刘庄,袁庄,白楼,霍楼,王马庄,郭押口,胡店,李老家,前李老家,西李老家,冯庄,康集,刘氏家楼,房堤囗,张五楼,唐梁集,东秦柚,张楼,小岳庄,小张楼,黄庄。
永乐年间7个:翟楼,西黄庄 ,东黄庄,祝庄,东胡庄,北陈庄,王平房。
嘉靖年间2个:西胡庄,王楼。
弘治年间2个粉房刘庄,陈庄。
万历年间5个:胡楼,陈楼,石庙,邵楼,邵庄。
崇祯年间3个:姚庄,高庄,耿庄。
南鲁镇:
迁来43个村庄。
洪武年间35个是:后徐庄,鮑楼,鮑田庄,前李楼,北陈庄,史庄,辛庄,韩庄,鮑庄,庄海,祝庄,李庄,丰庄,付庄,田庄,王庄,西孔庄,东孔庄,阎堂,党庄,东赵庄,张邦楼,刘岗,杨庙,白海,孙庄,范庄,范张庄,落凤集,王楼,张阁,陶庄,姜海,南陈庄。
永乐年间6个刘庄,刘各,赵庄,大王店,李堂,东付庄。
嘉靖年间1个聂庄。
万历年间1个后张庄。
党集乡
迁来39个村庄:
洪武年间20个是:萧楼,汵海,焦村寺刘庄,胡张庄,孙刘庄,刘老家,韩庄,吳庄,田庄庙,胡楼,杨陈庄,郭楼,朱庙,大董庄,王店,南王楼,张石店,西郑庄,后许堂,魯庄。
永乐年间6个:曹庄,谷楼,西贾庄,东贾庄,辛集,大李庄。
弘治年间1个:东马庄。
嘉靖年间2个:孙海,小刘海。
万历年间2个:王庄,大田海。
崇祯年间8个:大盐場,小盐場,北王楼,刘庄,侯庄,张庄,辛庄,小李庄。
伯乐镇
迁来38个村庄。
洪武年间19个是:西杨庄,大武楼,祝岗子,周庄,小吳楼,前马海,东马海,大侯庄,小侯庄,小王楼,胡庄,张宋庄,万庄,田楼,任郭庄,南郭庄,东尚庄,池庄,康楼。
成化年间2个:前郭庄,高庄。
弘治年间1个:胡堂。
嘉靖年间6个:临河集,汵庄,张庄,王庄,孟庄,瓜李庄,贾庄庙。
万历年间6个:后郭庄,玉皇庙,孙庄,西祝庄,东祝庄,西袁堂。
天启年间1个:朝观张庄。
崇祯年间3个:大马楼,苗庄,东刘楼。
张楼乡
迁来56个村庄。
洪武年间31个是:小王庄,陈小庙,张海,孔集,大赵庄,后赵庄,冀楼,谭楼,仉楼,前马寺,后马寺,大陈楼,杜庄,西黄海,孙庄,后黄海,刘铺,大刘楼,前张桥,后张桥,冯楼,乔庄,刘菜园,李庄,徐老家,前王桥,后王桥,许庄,田楼,张楼,李园。
永乐年间3个:兰楼,小董庄,吕洼。
正徳年间1个:田庄。
嘉靖年间3个:小赵庄,后朱庄,前朱庄。
万历年间7个:杨庙,石庄,谢楼,赵庄,东刘楼,双堌集,前李庄。
天启年间1个:刘坡。
崇祯年间10个:赵小庙,前赵集,吕胡洞,东朱庄,孟楼,杨庄,张曹庙,小曹庙,前王庄,后王庄。
白浮图镇
迁来80个村庄。
洪武年间41个是:张菜园,张土楼,杨庄,谢海,高堌堆,甄庄,刘庄,白堂,侯河,戚庄,朱庄,权楼,丁庄,田小楼,郭庄,张庄,董程庄,王庄,徐官庄,崔张庄,赵坑,孙庙,孙庄,小集,碱場坡,田海,安陈庄,苏庄,贾栆行,朱集,柿子园,周油坊,魏庄, 河里王,陈寨,苏阁,谢庄,小高庄,李菜园,河东刘庄,后李庄。
永乐年间3个:王庄,邵楼,朱楼,
弘治年间1个:于庄。
嘉靖年间15个:东贾庄,贾杨楼,鹿庄,张楼集,于桥,宋庄,杨集,乔海,侯王庄,梁寨,刘庄,土城刘庄,井庄,單庄,岳庄。
万历年间4个:李楼,冀楼,大吳庄,小吳庄。
崇祯年间15个:李平房,巴庄,李双楼,侯寨,贾庄,陈楼,张庄,乔楼,袁庄,高庄常楼,蔣庄,刘土城,侯楼,徐楼。
苟村镇
迁来34个村庄。
洪武年间26个是:贾楼,刘海,十里口,桥翅王庄,东赵庄,冯庄,张楼,西贾庄,孔油坊,孔堂,小留集,吕庄,杨楼,大侯庄,东曹庄,陈庄,李坑,高庄,孟庄,张河口,郭桥,郭庄,孔李楼,前李楼,许庄,黄官庄。
成化年间1个:宋庄。
正徳年间1个:曹庄。
弘治年间1个:王路口。
嘉靖年间1个:祝桥。
崇祯年间4个:焦庄,姜庄,楚楼,苗庄。
九女集镇
迁来72个村庄:
洪武年间54个是:伊岗,铁棍张庄,张堂,王堂,姚堂,曹庄,欧楼,鹿楼,韩铺,鹿堂,大张庄,田堌堆,姜楼,田庄,史庄,阎楼,曹楼,张庄,艾庄,东刘庄,朱庄,东申楼,西申楼,蔣庄,小郑庄,东张庄,赵庄,马王庄,刘楼,李庄,杨庙,张庄,付庄,酒店刘庄,康庄,旗杆刘庄,岳庄,东刘楼,岳楼,李胡同,戴庙,潘楼,冉楼,冯楼,南章集,李庄寨,胡庄,东郭楼,宗集,贺庄,谷庄,马庙,张店。
永乐年间3个:小申庄,苏庄,智楼。
弘治年间2个:西李楼,吴庄。
正徳年间1个:韩堂。
万历年间6个:高堂,袁庄,赵庙,杜井,杨庄,南王楼。
天启年间3个:前袁阁,后袁阁,宋楼。
崇祯年间3个:尹庄,冉庄,汪庄。
孙寺镇
迁来41个村庄:
洪武年间20个是:大张庄,东双楼,小孔庙,宋刘庄,后王庄,小关楼,周楼,赵庄,閆庄,李庄,徐楼,西李庄,炮声张庄,官路口,孔李楼,許双庙,卧龙岗,后许堂,侯楼,西李楼。
永乐年间7个:邓庄,李化寨,郭老家,前草里王,后草里王,许盆窑,郑庄。
宣得年间1个:吳楼,
嘉靖年间5个:大李庄,张楼,南李庄,马阁,程庄。
万历年间1个:前李庄。
天启年间1个:马楼。
崇祯年间6个;梁庄,柳园,屈庙,王堂,蔡庄,刘庄。
2010年6月14日,我从洪洞苏三监狱门前打的到金星酒厂路口,来辆从霍州去临汾的客车,上车后到达目的地,这次来老家采风, 不但要看这里的地理环境, 其民居建筑, 生活用具, 风俗方言, 衣食住行, 农村面貌, 自然风景……都要和今日成武对比, 得出600年前迁民遗传的宗迹。吴镇是临汾市的一大集镇,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我观看了那里的农田沟渠,路桥畦埂,种植耕作,所使用铣、锄等农具都和成武一样,农作物也是以棉花、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罗卜为主。按我董氏家谱600年前,董希圣从洪洞西南35里老乌村迁山东曹邑成武县北18里董囗立村,现没老乌村了,乌、吳同音,只好到吳鎮寻根。派出所的一位青年民警热情的接待了我:并找來他的所长,听我说明來意,侯根虎所长說:你是寻到老家了!可是吳鎮现在也无董姓,可东边杨曲那里有董堡、董庄、董寺,董姓可多啦,根据你说的情况,这里就是你600年前的老家,我作为老家的人,欢迎你來寻根,我要尽力帮助你寻找你所需要的历史资料和当今的事。我很想去老家认下同姓, 但可惜我没帶家谱,不能对谱查寻。只有把这预谋取消。感谢老家派出所长的热情帮助! 侯所长笑嘻嘻的说:“我真情欢迎你的到來, 有什么要办的事我一定尽力邦助”。我谢过侯所长和全所干警, 踏上了採风之路,在洪洞两天的时间, 所到之处, 都受到热情接待, 使我真正-感到老家的温暖。
为了完成这次採凤,记下了许多领导、文人、同行之首仁人志士的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我专程去杨曲,正巧有3个当地人同路,当他们知道我是山东來寻根祖的,都特别热情的和我交谈,在语言上虽有很大的障碍,但大体上还都能听懂。在对话中我有意偏重的是方言土语、风土民俗:我用成武的方言土语和他们的方言土语相对照,都很雷同。如: 里 边一里头、簸箕一播起、笤帚一条柱、妻-----家里、玉米------棒子、 餃子——扁食、牲口一头谷、春节一年下、父亲一达达、婶母一婶子、 叔一夫夫、姐夫一哥、腋下一胳肢窝、乳房一麦麦、妈妈、 肥皂---- 胰子、厕所--------茅子、估计------揣摸、 手掌一耳刮子……
很多方言土语和成武完全一样或相同,这证明我们是600年前从这里迁出的,虽改变了乡音。但方言土语仍在一代代传流,先祖从老家迁到异地他乡。风俗习惯和当地人民长期交融, 老家习风仍然遗传,这些都是从老家迁出带走遗传的见证。(下篇老家在洪洞之三, 续写洪洞习俗与成武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