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要学问不要学位
(2012-04-29 02:35:20)
标签:
杂谈 |
陈寅恪:要学问不要学位
唐宝民
学习的目的,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学习当作晋身之阶,谋得一纸文凭,作为荣华富贵的敲门砖;另一种是为学术而学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学问精神为最高理想追求。陈寅恪无疑属于后者。
陈寅恪治学常常沉浸在一种痴迷状态,据学者岳南在《傅斯年与陈寅恪》一书中披露,“曾任教于燕京大学的名教授洪业,在回忆自己留学生活时,也曾提及一件小事,说的是1916年暑期到麻州海滨度假,途经康桥,顺便到哈佛去一瞻留学生中的英雄豪杰。在哈佛校园中见一中国人衬衣整个都露在裤子外面。当时的美国人多把衬衣的下摆系于腰带以内,呈贵族状摇头摆尾,故作潇洒。此举自然被真鬼子和假洋鬼子看作是一种不礼貌、非常可笑的行为。但对方不管周围投来的异样的目光,仍‘在维德宿舍前大声朗诵中国诗词,旁若无人’,‘再过一会儿,他激动地站起来,在树下踱着方步,后面托着在初秋风中晃着的衬衫胸角’。洪业觉得这人真是怪模怪样,不禁哑然失笑,友人陈宏振把他拉到一边,告诉他说:‘这是大家最钦佩的人。他留洋多年,精通多国语言,但不要学位。’这个怪模怪样的人正是陈寅恪。洪业得知,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遂不再认为其‘怪’,而是敬佩有加了。”
正因为以学问精神为最高理想,所以他放洋十几载,竟然没有拿回来任何学历,据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回忆说,有一回,他问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虽然没有硕士、博士学位,但他却是当之无愧的学界公认的大师级学者,被誉为“大师中的大”、“三百年来一大师”、“宋司马迁之后最伟大的史学家”。当年,清华国学院成立之际,梁启超亲自找到校长曹云祥,向他推荐陈寅恪,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启超说:“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学者萧公权曾说:“其实学位只能表示一个学生按部就班修完了‘最高学府’规定的某种课程,而未必表示他的真实学问。我知道若干中国学者在欧美大学中研读多年,只求学问,不受学位。史学名家陈寅恪就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真有学问的人绝对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这段话用在陈寅恪身上,可谓最恰当不过了。为学问宁愿不要学位,这就是一位大师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