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秀墓石刻

标签:
历史文物石刻摄影苏友图片旅游 |
分类: 人文民俗 |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是南朝墓石刻中遗存最为丰富、规模最为完整的一处。据称栖霞街道新合村村委会当时投资20万元进行了保护。校方在石刻周围用不锈钢护栏围成了两处“禁区”,并设立了标志牌。
萧秀墓前神道石刻现存石刻3种8件,东西对立。
自南起,第一对为二辟邪。东西相对,间距18米。东辟邪长3.58米、宽1.55米、高2.94米,体围3.60米;较完整;西辟邪长3.28米、宽1.55米、高3米,体围3.07米。座高0.10米,臀、背部微残。两辟邪均为雄兽,无角,体形硕壮,昂首张口,长舌垂胸,颈粗短,头有鬣,腹侧饰双翼,翼作三翎,顶及脊有凹道,通体长毛卷曲,足趾五爪。体态肥壮。这两只石辟邪保存得较为完好。
第二对石碑,现仅存龟趺2,残碑1。西龟趺座头部残缺,全长2.70米,宽l.49米,高1米。东龟趺座长3.54米,宽1.43米,高1.02米,原来头部断落于地,1953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用钢筋、水泥将其修复。
第三对石柱,东西各一,东柱仅存柱座,上圆下方,高0.70米,上为衔珠双璃,下为方形基座,边长1.45米,四侧饰有神兽纹。西柱柱头圆盖及小辟邪已失,柱身、柱座保存较好,通高4.70米。柱身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0道,高3.86米,柱额上题刻“梁故散骑常待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历个字,依稀可辨;柱额下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柱座高0.84米,上为环伏成圆形的衔珠双螭,下为长方形基座,长1.45米,宽1.40米,造型纹饰与东柱柱座相似。
第四对石碑,两碑皆圆首,碑首部中间有一个圆形穿孔。碑脊两边分别装饰着交结成辫状的高浮雕双龙。两碑身侧面原来也有浮雕,今已模糊不清。两碑正文全泐,仅碑额可识。碑额正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14个字,共5行,每行3字,本行2字。东碑身高4.15米、宽1.46米、厚0.31米、座高1.01米、长3.37米、通高5.16米,碑侧浮雕已漫漶不清,中部有裂缝。碑阴刻正书题名6行,多不可辨。西碑身高4.10米、宽1.44米、厚0.32米、座高1.02米、长3.07米、通高5.12米,碑身剥蚀严重,正面碑文难辨,碑阴(背面)刻正书对行,每行最多不超过64个字,字多漫漶,碑阴尚有“吏周宗之”、“吏邵道宽”等门生官吏1300余人的姓名依稀可辨,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实物资料。碑额上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碑顶饰双螭交互盘绕,额穿一孔,额面浮雕腾跃双螭,碑侧浮雕珍禽、瑞兽等图案。史称该碑为彭城刘孝绰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该碑在1953年曾进行过维修加固。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遗存最丰,布局最完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品。该组图片2005年4月16日摄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