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那疙都是东北人


标签:
杂谈 |
前几天,这天好不容易放晴了,打了两场球,还嫌温度太低,一点儿也不爽。
今天就爽了!大雪纷纷,路都埋了,是哈尔滨四年里最大的一场雪!
MMD,都4月中旬了,还下雪?什么鬼天气!Bullshit!http://s5/middle/63f6475f2d292ffa45064&690
http://s15/middle/63f6475f0739c31aed6ce&690
四年,对这地方还是很不习惯,只希望早早的离开。其实,对这天气灰常不满的不只是我,也不只是南方人,还有许多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对此也是颇有微词,好些东北的同学都烦得骂天。
不过,这地方倒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儿。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应该怎样形容哈尔滨的天气呢?
一个字,冷!
两个字,很冷!
三个字,非常冷!
四个字,真他妈冷!
大一来的那年,十一,去北京喝了三天酒,回来没几天,居然就下雪了!
才10月份啊!就下雪了?这地方还能不能活了?
初来乍到,就被震住了!
10月一直到次年的4月,居然都还在下雪,真的很是无语,一年有大半的时间都是冬天,气温都是零下,一个个都穿的跟棉裤裆似的。
冬天的时候打一场球,出了汗,往外冒气儿,只见整个人雾气腾腾的,有点武侠小说中练神功的感觉,一会儿不动腾,冒出来的气即刻就在衣服上结了冰。
那年,兄弟三个去买回家的火车票,手里拿了一瓶水,晃晃悠悠的,从金子的公寓走到南门,就5分钟左右吧,那水都冻成冰渣儿了!
寒假,回家,有老乡问:在哪儿上学呢?
答曰:哈尔滨。
老乡顿时全身一哆嗦:“哎呀!听到这‘哈尔滨’这三个字,都忍不住要打个冷颤啊!”
冬天,漫漫无终日啊,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夏天,然后就又是---冬天。
咦?还有春天和秋天呢?
没有!
为啥?
4月了,还下雪,突然某天,校园里的树木都绿了,忽然一夜春风来,真就是那么一瞬间,它就绿了!
于是大家知道:哦,春天,来了,不,是来过了!
秋天就不提了,夏天的衬衫、短裤脱下来,就差不多该换上羽绒服了。
春天和秋天,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前几天在路上还听到有人在议论:“哈尔滨有春天吗?秋天好像也没有吧?”
风景这边独好
冰城,冬天,骄傲的自然是冰雕了!
第一次去冰雪大世界,真的仿佛进入一个童话世界,感觉那个美啊!那个爽啊!那个兴奋劲儿啊!都有
些忘乎所以了。
漂亮!真的!
此后,每年都极力游说高中同学上哈尔滨来看冰雕、喝哈啤,来了几拨人,再去几次,除了觉得漂亮之
外,还多了一个感觉----真TMD冷!
http://s13/middle/63f6475f4841a31aa45fc&690
夏天,哈尔滨确乎也可以算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记忆中只有大一那年,有一个多星期是三十六七度的
高温,连风都是热乎的,其他时候,天气都是很舒适的,
蓝天
微风
清凉一夏!
http://s7/middle/63f6475f4841a22c01be6&690
美中不足的是:无山可爬,没水可游。
传闻哈尔滨附近有什么帽儿山,二龙山,想来也不过是一些小土丘,在南方随处可见,故也没有去游玩的兴致,恐怕也只有在满是平原的东北,这样的小山才能成为旅游景点。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比如说哈尔滨的人对雪司空见惯,而从海南来哈尔滨上学的人,看到雪,却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欢呼雀跃。
简而言之,地域差异罢了。
有人说:哈尔滨怎么能没有水呢?松花江呢?
是,是有条松花江,但是那水啊......
颜色浑浊得,比之黄河水,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总觉得家乡只有“牛滚荡”(夏天,牛洗澡,打滚的小水塘)的水能有这么浑,甚至还没有这么浑!可就是这么脏、这么浑的水,竟还有人在里面游泳!不但是孩子,还有成年人!或许,这就是城市的悲哀吧,在农村的田间地理随处可见的东西,到了城里变成了一种奢侈。
不过,夏天时候,江边的确是一个好去处,吹吹风,看看美女,傍晚时候,静静的看日落,惬意!
http://s6/middle/63f6475f4841a4280be55&690
东北人
1.大个儿
来了东北,才知道什么是大个儿,才知道什么是块头。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东北人的个头确实要比南方人高出许多,以前高中有两个一米八小子,在球场上,老显眼了,来了东北,才发现,一米八也是小个儿啊!不但个头高,身体也壮实,一个看着比一个唬。
有一次和班里一个1米85的兄弟坐电梯,里面全是女的,一进去就觉得很有压迫感,同学就不说了,那5、6个女的,我全得仰视!MMD,给老子郁闷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校篮球队的。
上大学后,和以前的同学聊天:
“在学校还经常打球吗?”
“打啥啊?抬头看见的全是胳肢窝的毛,球都碰不着;带球上篮,撞人,别人没动,自己倒飞了,有得玩吗?”
“哈哈~,是,东北人都是悍匪,又高又壮!”
2.豪放!
这是我对东北人的第一印象,好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的,不耍什么花花肠子,大大咧咧的。
说话带着一股子特别的东北味儿,儿话音贼多,听着老舒服了,港港的!尤其是东北的女孩,说话也和大老爷们儿一样,不像南方的有些小女生,那声音,发嗲,嗲得让人心里发毛。
大老爷们说话,一股大茬子味儿,还没有一句话不带脏字的,慰问别人祖宗十八代的话也是脱口而出,不过,这或许并不应该算作是脏话,反而应该算是口头禅,或者说是习语,因为所有人说话都这样,而且听的人也不觉的那是对自己的不敬。这一点上,东北的妇女是一点不输给男人们啊,有一次,就看见公寓门口两个摆水果摊的小贩吵架,那女的,骂人骂得宛如家常便饭,什么不难听她不骂什么,反倒是那个男的,被骂得狗血淋头,灰溜溜的躲开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了这么几年,熏陶了这么久,男生说话也几乎是每一句话都必以一个“操”字结尾,仿佛只有这个字才能表达出那种气势?抑或是一种感叹?
3.唬!
这也是东北人的一大特点,这“唬”和“丼”(传说念deng),意思差不多吧!都有两层意思:一是胆大,虎凶凶的,敢做敢当;二是做事鲁莽,不经过大脑,有点傻,也不能说是傻,大概有点莽夫、匹夫之勇的味道,和“二”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说到“唬”,不得不提就是随地小便的事儿了。
大一刚来的时候,二区的小树林,每天早上好些同学在里面晨读,也有好些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在里面晨练,彪悍的一幕就发生了:
人有三急,晨练的老头(50多还不算老吧,头脑应该都还很是清楚啊),急了,就地解决!光天化日之下,丝毫不在乎周围“纯洁”的莘莘学子们惊诧的眼神,和刚刚迈进大学校门还未经世事的青涩小女生们无奈的目光,对一起锻炼的老太太们,更是视而不见了;更有甚者,在小树林里的小道边上就开工的,人来人往的,他也我行我素,悠然自得,好不痛快!
之后,在学校里常常看到这“精彩”场景,教学楼转角处、校园内路边、体育场旁边,他们彪悍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
最最彪悍的,是一个周末的中午,从西门出来,只见人来人往的大马路边上,哈体院围墙外,一个卖小摊油炸食品的小贩,居然背对小摊,面对围墙,一只手还拿着漏勺,另一只手就拉开拉链,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墙角的杂草“浇水”!
4.喝!
东北人能喝!这应该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吧!有事儿没事儿,喝点,而且就是喝酒,啥也没有。
杯子满上:“来,咱喝一个!”
(唱:莫名我就要和你喝,狠狠的喝一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喝就喝呗:“来,干了!”
一干而净!就是这么爽快!就是这么豪放!我喜欢!
不过,感觉还是家乡的规矩好,喝酒都是喝罚酒,玩游戏,输了才喝,也要比就这么一杯接一杯的喝酒,有趣多了。来学校,教了同学几个游戏,十五二十、数七、十点半,都是一学就会的,简单,但也有趣,习惯了端杯子就喝闷酒的小子们,学会了,那个高兴劲儿啊!于是大学4年,这些个游戏就成了酒桌上的官方指定游戏,经久不衰!
在学校,还没有见过传说中的海量,也没有遇到过能把随便就把哥放倒的。倒是第一次吃班饭,就一战成名:女生都在我们桌,另一桌的哥们儿就一个接一个的来敬酒,来一个,我们就得陪一桌,那群小子那个得意啊!看不下去了,和小莹(高中同一个班、同一个寝,大学又同一个班、同一个寝的兄弟),两个南方人,硬生生的干倒了对方一桌10来人,再问时,那一桌人再没有敢叫嚣了。
在烧烤店倒是见过牛人,两小子,桌上摆了3、4个1斤装的白酒瓶,还有10来20个啤酒瓶!高手啊!
酒多伤身,这一两年收敛了很多,不过,是那个人,该喝,就必须喝,还要喝得尽兴!大不了就是一醉嘛!
“来,咋哥俩喝一个?”
5.侃!
男的女的,都很能说,能说好啊,陌生人之间,有得说,有得聊,很快就能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促进感情啊!再有就是,能说,说明表达能力强啊,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很是佩服!
滔滔不绝,这也是一种能力,一种这个社会很需要的能力,不但要会做,做的好,还要会说,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只怕到头来连草都没吃到,挤的不是奶,而是血。
侃大山,挺好的事儿,就是别过了,过了就不是“侃”,而是“吹”了。吹,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要老吹,不要乱吹吹,不要瞎吹。
6.活雷锋
08年去呼伦贝尔大草原,顺道去呼伦湖的时候,坐汽车不知道在哪儿下车,差点就下错站了,随车的一个大婶见我们几个不知所措的样子,就问我们要去是哪儿,我们说是去呼伦湖,大婶说还没到地儿呢,要我们在上车。到站了,扎赉诺尔,碰巧大婶也在那儿下,因为当时已经傍晚6点多了,只能第二天再去呼伦湖了。于是大婶有给我们推荐了一家旅店,还把价格告诉我们,免得我们店主欺诈外来客,然后还把街道上哪儿有饭店,哪儿有浴池都一一告诉了我们。到呼伦湖是没有车的,只能打的,于是大婶又帮我们打车,拦了好几辆车,都因为价格不公道让大婶给拒了,终于找了一个价格合理的,大婶和司机嘱咐好,第二天到什么地方来接我们,又留了电话,才回家去。
从满洲里回学校的那天,12点退房,但火车是下午6点的,只能背着行囊到处溜达,旅店的阿姨见我们背的包都挺沉的,就主动提出帮我们存包,让我们要走的时候再去取,免得我们背着包不方便。
出门在外,能得到陌生人的帮助,这也是一种幸福!
7.HIT崇拜
HIT在哈尔滨人眼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甚至于是盲目崇拜!
初到学校,打车,司机听说HIT,就说HIT好啊!
去买衣服,有时候店主也会称赞几句HIT孩子厉害啊!
原以为这仅仅是哈尔滨人对HIT的一种地域感情,直到去年去长白山旅游,途中遇到一个高三的漂亮MM,无意中问起俺是HIT的,也是一脸的艳羡,大肆的称赞HIT,说自己是如何的向往HIT,搞得我都有些个飘飘然啊!
哈哈~
偶尔和其他学校的人聊天,也都说HIT怎么怎么地,都觉得HIT就是天堂。其实,学校的牌子没有那么重要吧!是,刚刚出校门的时候,那个东西确实会影响别人对你的判断,但是走上社会以后,你能做什么就是最重要的了,至于你曾经怎样,没有太多人会关心。再有就是,大学以前是什么样子,并不代表大学期间就是什么样子,更无法说明走出校门后会怎样。所谓的大学生,大多数应该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4年,不是没有学到什么,而是根本就没有去学过。
不知道为什么,HIT这这块儿土地上会有这么高的号召力,记得第一年高考的时候,似乎都不知道有HIT这么一所学校,第二年,落榜之后被发配到这极寒之地,才知道原来HIT在本地的录取分数线在我们那儿几乎可以上北大清华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HIT的这种莫名的吸引力,东北的学生都不大愿意玩外边跑,高中同一个班的同学很多都留在了当地;不像我们,大家都争相往外跑,于是,高考完了,大学通知书发了,我们的老师们,就真的成就了桃李满天下;我们的同学,在大学时候,几乎到任何一个城市旅游,只要一个电话就会有同学安排好吃住,并充当免费导游,这自然也成了我们最为骄傲的事!
8.扛冻
都说南方人不怕冷,来了哈尔滨穿的也不多,还嘲笑东北人穿的跟个棉裤裆似的。
其实不然,校园里,每天晨练的那些老头,真就不是一般人啊!夏天你起个大早,来跑跑步啊什么的,
也就得了。你说,大冬天的,零下10多20度,居然还是一大早就的起床锻炼。学校的篮球场,有一群中
老年人,不管天气多冷,每天都来打球,下雪了,他们就把场地扫干净,牛!还有一个老头,大雪天的
,网球场里面全是雪,根本没法玩,他就自己一个人拿一口袋球在那儿练习发球,从这边打到那边,又
从那边打到这边,练得不亦乐乎!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1月份嘛,气温就是零下10多度,有一天早上快8点的时候,在方便食堂门口看到一
个晨练的老头,居然只穿一个蓝色的小背心和一条短裤,任由那由于年老而显得有些松弛的皮肤和多年
锻炼的肌肉暴露在寒风之中,漠然的接受路人投来排山倒海的景仰和佩服的目光!
零下10多度!小背心+短裤!就连我这种因为抗冻而被寝室兄弟称为“钢弹”的高手级人物,也只能仰天长
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9.书法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夏天,傍晚时候,江边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海绵作笔、江水为墨、大地作纸的小小书法家!
滔滔江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可为墨!
一块海绵,剪成毛笔样,固定在木棍上,就是笔!
苍茫大地,无涯无际,即是纸!
几乎每次去江边,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多数的时候是不到10来岁的孩子,偶尔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
老人,就在江畔的广场上信笔泼墨,写下一个个或张狂、或雄浑的文字,与嘈杂的江畔显得有些些格格
不入,却又似乎是浑然天成,这绝对是哈尔滨独有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