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有悟》之七十一谈“癌”色变
谈“癌”色变
文/生子
癌,ái,人及动物身体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细胞恶性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发生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食道癌、血癌(白血病)、肺癌、喉癌、子宫癌、肠癌。一般人所说的癌症其实指的是恶性肿瘤,而不是单纯的癌。
癌是一个恐惧和生厌的字眼。常言道:早期的癌症是潜伏的,没有症状且不易查觉,有症状出现的癌症。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yán,巖),但自1950年代之前开始,“癌”字常读作(ái,皑)。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更改读音。
“癌”既不是一个新字,也不是一个新病,古已有之。“癌”把病字头去掉,是“喦”字。“喦”读“岩”或“炎”,就是“癌”的意思。“癌”字在台湾至今还读“炎”。“癌”字生就一副恐怖相,让人谈“癌”色变。大家为何谈癌色变,只因为现今在4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只能是一种期许。也许这就是命,谁敢上谁就抄上了。癌症的治疗无论是化疗、手术或放疗都是对身体有极大负担,并且在发生恶性转移后,无论是何种方式都是很难彻底治愈。
有人在“癌”字中的三个口上做文章,以找到癌症的病因。说第一个“口”是“海吃”,膳食营养失衡怎能不得病;第二个“口”是“傻喝”,过量饮酒怎能不染疾;第三个“口”是“瞎抽”,烟瘾过大怎能不患症。癌症成因尚未破解,治愈癌症仍属空谈,但古人造的“癌”字却很值得玩味。
2022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