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有悟》之六十八食为民天
食为民天
文/生子
食,shí,sì,yì,从皀亼聲,凡食之属皆从食。古字形下部像盛满食物的器皿,上部像盖。食的本义指进食,吃。“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食”即吃的意思。作名词义是食物,主要指饭食、粮食。由吃义引申为享受,又由比喻而引申为日食、月食,并进一步引申为亏损。
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我国14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药食同源,医养同理。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在古代一日三餐有着象征意义,餐为天食,人要遵从天意,早餐不仅要吃,还要吃得好;午餐是人食,人们日出而作,中午时体力耗散,吃饭是符合自然定律的;晚餐为鬼食,阴气渐盛,阳气较弱,不能和鬼抢食。从秦汉时期开始,不吃晚餐就是固定的习俗。过午不食起源于迷信,却有着合理性的依据。不失为一种因人而异的减肥或养生方法。保持过午不食,确实对身体是有益处的。
2022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