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有我,沉默的天平

标签:
想和你一起出去走走 |
http://s5/mw690/001PuIu1ty6K0CLbyCMc4&690
從六月的中旬開始,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的焦點,轉移到了一個事件上,世界杯。無論是看球多年的真球迷,還是看人不看球跟著瞎起哄的偽球迷,都不免在茶餘飯後,對昨晚進行的那些比賽,聊上幾句。
從零二年開始看球,看球的原因,是因為機緣巧合的,喜歡上了歐文和貝克漢姆,自然而然,愛屋及烏地開始支持零二年世界杯上的那支英格蘭,想不到一個喜歡,就延續到了現在,也就是十二年後。
十二年,足夠一個人從幼稚變到成熟,從年輕變到滄桑,也足夠一個人,去證明究竟可以喜歡一件事物,多長的時間。
總之,十二年真的好像看起來很長很長,而其實只要一個人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只有在不經意回頭看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如此的專注,原來十二年,也不是很長。
就像韓寒說的,有的時候,適合比堅持,更重要。
遇上了適合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那麼過程也就僅僅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有意的堅持。和在途中不斷計算著還有多久才能到達終點的刻意相比,我更願意選擇一種一路的欣賞風景,在不知不覺到達理想終點的隨性人生。
當然,萬事沒有絕對,有的時候,也僅僅只有的時候。就像每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無權去嘲笑一個人的想法和堅持有多天真。
因為,往往很多不可思議的成就,都是由一個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所孕育而生的。
一如在電影“後會無期”的預告片裡面,我最喜歡的,也是我個人認為裡面最有韓寒風格的一句台詞說的“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沒有出去好好認清這個世界的人,又何必張口就是世界觀,又何必去嘲笑和否認別人的夢想?又更有什麼資格在這裡討論,適合和堅持,對於獲得你和這個世界認可的成功來說,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要麼這件事情,是你適合去做的,要麼這件事情,是你可以堅持下去做的。”想了好久,我才打出了這樣的一句話來表明我的觀點。也許,適合和堅持,在我們認清這個世界之前,能真正的擁有其中一個,就足夠了。
但是,要真正的走出去,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建立一個真正的自己的世界觀,還有一個必備的條件,那就是自由。自由的定義,若深究下去,又會有很多不同的闡釋。而至少我認為,自由是只有你自己才有辦法去定義的東西。
而我,就是一個不喜歡一點點的約束,偏執地嚮往自由的人。我承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實力之上的,所以,在還沒有那種能滿足自己期望達到的自由所需要的經濟實力之前,我想,唯一能幫助我們插上自由的翅膀,去外面認識世界和自己的世界觀的,就是讀書了。
說到讀書,又是一件很是可以扯皮的話題,而我喜歡的一種讀書狀態,就是標題上阿信的那句話“而我有我,沉默的天平”。因為很多的時候,并不一定要鋒芒畢露,也並不一定要時刻的表明自己鮮明的立場和觀點。
更多的時候,我喜歡安靜的閱讀,對書如此,對人如此,對事,亦是如此。
從最早開始看魯迅寫的文章,到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從韓寒的那篇“和諧社會,大家一樣貴”,到龍應台的“野火集”,無一不是慷慨激昂的吶喊,而我,還是選擇在心裡樹立起一個自己的天平,沉默地繼續閱讀和學習。
因為我不認為,我真的認識了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世界觀,有了評判別人對錯與否的資格,我有的,僅僅是一個只對我自己適用的價值觀罷了。
心中一個沉默的天平,不是對於世界觀的定義和對他人他物他事的評價,僅僅用來做到不迷失自己,不丟失原則和本心,用來保證不輕易受別人別物別事的影響,足以。
最後,還是用韓寒的一句話來結尾,“不一定要上學,但不能停止學習”。不一定馬上要有世界觀,馬上要表達出鮮明的觀點和立場,但,一定不能沒有你自己樹立起來的,價值觀,和那把,沉默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