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申凤梅的唱腔特征

(2010-06-13 20:37:36)
标签:

润腔

念白

越调

唱腔

申凤梅

河南

杂谈

分类: 生活点滴

申凤梅的唱腔特征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李娜
                  
     申凤梅是我国著名的越调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她技压群芳,人品高尚,为戏曲艺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几十年来,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广纳百家之长而又融会贯通,为促进中国越调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申凤梅的唱腔质朴、豪放,具有浓郁淳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气息的运用上稳中求胜、合理调节,使“声”与“气”达到完美结合,为唱段的精彩诠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念白和润腔的处理上,也是精心独到,将方言特色与念白的抑扬顿挫之法巧妙结合,使其更贴近人物形象,也使观众倍感亲切。同时,在不同的唱段当中巧用“夹带”,润腔亦多种手法并举,使唱段倍增光彩。本文试对其唱腔特征进行较细致的论述。

    一、良好的气息支持
   
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唱”是戏曲表演的主体。“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基本手段,唱则居其首位。其以唱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揭示情感。歌唱中良好的状态、发声、共鸣都要靠正确的发声方法来完成。戏曲演员要生动完美地表现作品中各种声音技巧、感情和风格,就必需具备良好的气息支持。人们常说,“真人之息以踵,庶人之息以喉”,“声从气来”,“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申风梅演绎的诸多作品,有很多属唱功较重的剧目,一板下来往往是百儿八十句。申凤梅气息运用灵活,稳中求胜、合理调节,力求使声、气达到完美结合。在《舌战群儒》这部戏中,有诸葛亮在东吴遭众谋士为难之后而回敬的“众位明公坐堂前”唱段。此段唱腔达四十余句,由慢渐快,由弱到强,犹如小溪汇成滔滔江河。若想做到快慢得当,且声音始终保持良好的音响效果,实属不易。申凤梅为此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分析,她认为从“众位明公坐堂府,三皇五帝话当初”到“卖国求荣是你程德枢”这一部分,是对古人的评述,极似说唱。当唱腔进人“请山人给你们开生路”部分,随着伴奏音乐速度加快和唱词的增多,申凤梅灵活调整气息,演唱字若现珠,铮铮有声,似滔滔黄河之水一浪高过一浪,令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整个唱段无论速度怎么变化,字的多少如何改变,申凤梅稳中求胜,力求每一个字都落在气上,以便获得最佳的共鸣,从而使整个唱段声音统一,音响和谐,唱腔优美。
   
此外,在《收姜维》剧中,诸葛亮一角更是以唱为主,唱词达三百句之多,整段唱腔运用了慢板、倒板、流水、垛子等多种板式。对于这段唱腔,如何既能表现出声腔的韵味又使自己演唱得从容自如,申凤梅亦进行了较细致的设计。她根据剧情的需要统筹安排,以“平”表现诸葛亮的沉稳儒雅,以“奇”展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声音处理有强有弱,以弱推强,以强衬弱。从“三顾茅庐”一直叙述到“激战天水关”,几乎占据了半部戏剧内容,而申凤梅在良好气息的控制下行腔自如、声情并茂,在行云流水当中把整个乐段演绎得生灵活现。

    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申凤梅积累了“合理用气”的经验,要控制气量,在唱腔上需分出轻重缓急,同时还要注意“巧妙用气”。对于大的唱段,开头不要用过多的力量,要给后面留余地。用她的话说即是;“先松后紧,愈唱愈稳;先紧后松,愈唱愈崩。”

    二、巧妙的念白和润腔
   
念白,属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重要手段之一。一种经过音乐化加工的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要求一要顺口,二要美听。戏曲舞台上的念白形式有:一、散白。在节奏、音调上比日常生活语言有所夸张。二、韵白。经过更为复杂的艺术加工,其字音、声调的高低起伏与抑扬顿挫更为夸张,距离日常生活语言较远。三、数板。将节奏自由的语言纳人固定节奏的规范之中,通常用一眼板或流水板形式出现,常以切分节奏的运用为特点,节奏感强烈。四、引子。半唱半念,念为韵白,唱则有固定的音高与节奏旋律,可视为念唱相间的混合体。念白技巧要求很高,常用“千斤白,四两唱”来形容。念白既与歌唱有别,又与音乐密切相关。
   
无论戏曲还是声乐艺术的技能、技巧都是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发展的。语言形成一个剧种的主要风格特征,戏曲艺术首要的审美标准就是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戏曲念白属于语言艺术,有着鲜明的音乐性,与歌唱巧妙地结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申凤梅特别注重念白的音乐之美,无论是散白、韵白、叫板、感叹,皆能让人感受到“字正腔圆”、“行腔韵调”的特征。其吐放收声悦耳动听,生动传神,与唱腔相应相称,融合协调。特别是唱腔中的念白—“夹带”,技法巧妙,与唱腔旋律融合自然,往往让人感到听而未闻之。比如《收姜维》中“不用杀不用战”与“管叫他自来降”之间那句笑声中“弹”出的“四千岁呀”,巧妙之处往往不易为人察觉,而一旦把它省略,就会觉得唱腔大为逊色。《诸葛亮吊孝》中也有如此“夹带”之妙,申凤梅在唱段“他看到蔡帽张允弃曹降顺”之“蔡帽张允”后面加了“哎呀”一声,使整个乐句立刻生动起来。同在《收姜维》中,诸葛亮对姜维的几声呼唤,则与唱腔、情感、节奏、布局相互映衬,体现出了它的音乐美感。姜维不战,意欲降汉。诸葛亮喜不自禁地在“行弦”中连呼“姜将军哪……”这呼唤一声高过一声,一声比一声激烈,且在句与句之间用以分寸得当的停顿。紧接“姜将军哪”是一串真诚、豁朗的笑声,随之,音乐烘托渐强,并由打击乐进入,念白与音乐浑然一体。但“过门”之后,她并没有依常规演唱,而是使“过门”落音戛然而止,并在启唱处予以休止,使整个舞台留以声音空白,尔后,才以正板起唱,并使腔速放慢,腔幅展宽,挺拔地唱出“可喜将军把汉降”的高亢旋律。这一启唱的“留白”和宽宏、激越的旋律运用,是宣泄诸葛亮终于得到姜维后欣喜之情的需要。同时,也是呼应以上念白情感节奏布局的需要。从白与唱的整体布局看,唯有有了念白的铺垫,才有了这句大气、豪爽的唱腔,才有了这节白与唱均匀、妥帖的结合。进而,使诸葛亮此时此刻的情感得以尽善尽美的表达。

    众所周知,马连良先生也非常讲究“以字行腔”,而且特别注重字和情感的相互制约。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先生改变了京剧单一的以“湖广韵”为基础的传统念白语言,采纳了先贤吸收北京韵的经验,融湖广、中州音韵为一体,形成了便于观众听懂、理解的极富节奏韵律、抑扬顿挫、声调
铿锵的念白风格。评论家说,她绕过余叔岩、谭鑫培、言菊朋、王凤卿、时慧宝、刘景然、高庆奎等各流派艺术家的路子,同时又从他们身上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全新的马派艺术。马先生常讲,京剧有“千斤话白四两唱”之说,这并不是轻视唱腔,而是因为道白更难把握。在收申凤梅为徒之后,特意向其传授了京剧抑、扬、顿、挫的道白技巧,并要求她在保持中州韵的前提下,加强道白的韵律感的训练。这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人物情感,呈现人物的身份和气度。申凤梅把马先生的教诲铭记于心,并很快地融入越调艺术,其强烈酣畅的顿挫之感就深受马先生的影响。在《诸葛亮吊孝》中,诸葛亮为周瑜献上的那段近二十句的祭文,申凤梅作了全念白处理。伴奏音乐轻柔,但她的声音却铿锵有力,字清声圆,伴随着哭腔,让人尤感心痛,使观众沉浸在悲剧美的音乐当中。同时,申凤梅还创造性地将越调念白与中原方言巧妙结合,使音乐性与口语化有机结合,也使其越调唱腔更富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例如,姜伯约的“约”字唱成yuo,“你”字唱成nen,韬略的“略”字唱成luo,这些读音非常具有河南的方言特色,而且依据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运用不同的语态、语调、语势加以深化。她在孔明派魏延诈城时唱的“今日战不比往日战”和收服姜维后叮呼几句的那两段快板,如流星赶月,珠走玉盘,又清又脆,人耳动听,真切传情。大段平稳的唱词,既具有诸葛亮的大气与庄重,又不失越调本身之通俗与淡雅,不同的腔调与律动的完美结合,使音乐更具有生命力和真实感,这也是申凤梅唱腔韵味独特的点睛之处。申凤梅念白技巧精湛唱念巧妙、和谐、统一,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她突破了传统的羁绊,对越调念白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并最终使这一综合艺术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准。
   
越调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技法。依据河南地方语言的声调、语气、语调,运用多种曲调性与字调性等装饰因素对唱腔进行润饰、加工,可取得独具特色、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以字行腔,以情润腔,以声润腔,是形成越调艺术的风格、韵味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戏曲美学家苏国荣先生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若见,方是曲之尽境”,“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
   
申凤梅在演唱时,除了在念白上仔细推敲外,还在润腔上下工夫。通过多种多样的润腔,其演唱更具有层次感和感染力。装饰音进行润腔就是申凤梅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所谓装饰音润腔就是在不改变唱腔旋律的骨干音的前提下,使用上下滑音、上下波音及倚音等装饰音来进行润腔,避免平铺直叙和一般化的演唱,而便于更深刻、准确地表达情感。特别是在越调传统戏的演唱中,往往以历史为背景,有大量的叙述性段落,要想使音乐避免乏味而更加精彩,就要在这些细微之处做文章。申凤梅非常善于运用滑音改变音乐的平铺直叙。申凤梅主演的很多剧目中,部分滑音音程跳度很大,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度。在滑音的运用上,也有上滑音、下滑音之别。例如《收姜维》“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唱段里,“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的“由”字用了一个从中音5到低音5的八度下滑。(见谱例) 而在“白袍小将抱幼主,战曹兵锐不可挡”的“不”字上,用了一个低音6到中音5的七度上滑。其韵味淳厚,让人回味无穷。其润饰更加绝妙之处,还体现在“两军阵上一胜一败、一败一胜古之平常”的“之”上,这是一个从低音6到中音5的上滑。在这两句唱词中既有偷字闪板,又运用了上滑音技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而且这个上滑音亦处理得舒缓自由。似说似唱,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充满着无限的张力。(见谱例)

        不仅如此,申凤梅还经常使用倚音润腔,使音乐过渡得更加细腻、流畅。如《诸葛亮吊孝》中“伤瑜性命”的“命”就做了两次倚音处理,使整个乐句更加生动形象。(见谱例)

        三、唱中一绝:笑中传声,以声传情
   
越调属于声乐表演艺术的范畴。声音是传情的手段,抒发情感才是演唱的目的。作品的词曲作者将剧中人的情感浸透在唱词与旋律中,歌唱者要仔细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融入演唱者的思想情感,进行艺术处理,设计出演唱方案,然后通过练习,力求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越调艺术的魅力就在于通过优美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要求演唱者不仅具备训练有素的声音状态,同时还要求赋予作品以真情实感。在越调演唱的众多技巧中,申凤梅有一独特的技艺—“笑中传声”,俗称“笑唱”。申凤梅的“笑唱”并非一般戏曲表演中相对独立的笑态,而是近乎歌唱,是与唱词融为一体的“歌唱”。笑是人自然表情的流露,申凤梅把人人皆能的笑融人唱腔,体现了“出色而本色”的润腔技巧。这种以笑带声的演唱,使旋律得到“笑”的润饰,丰富了情感信息含量。同时,也增强了唱腔的朴素、自然之美。“笑唱”已经成为申派越调演唱技巧的重要标志之一。
   
申凤梅一生侧重塑造诸葛亮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为了展演不同时期的诸葛亮,她设计了各种蕴涵不同情感、情绪的笑唱。以《收姜维》为例,第六场“远观天水”一段,诸葛亮劝降姜维的“垛子”里,就有十余处不同表情色彩的笑唱。其中诸葛亮讲到赵云被姜维战败时的笑唱,尤为精彩。唱词云:“赵子龙出营打了一仗,被将军你杀的他一人一马含羞带愧回营房。”不仅“出营”是笑唱,且“你杀的他”是一连串的笑唱。这里,诸葛亮的爱将、常胜将军打了败仗,她不仅没有批评反而“笑”谈之,十分耐人寻味。申凤梅不仅唱出了诸葛亮终将得到“接班人”的喜悦,同时也笑出了这位非凡军事家、政治家视战事胜败如对局输赢般的自然大度。

当然,在众多的唱段中,最使观众痴迷的应是“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一段。申凤梅在四个地方用了笑中带唱的技法。第一个是在“老将军你莫要羞愧难当”中的“难”字上,第二个是在“怎比那姜伯约血气方刚”的“血”字上,第三个是在“虽说你今一天打回败仗”中的“虽”字上,最引人注意的是第四处,用在了“怨山人(我)用兵不当,你莫放在心上”的“你莫”两字上。在这四个笑唱中,前三处只是轻轻带过,犹如山中清泉徐徐流淌,中间溅起几朵水花,而“你莫放在心上”这一句却犹如雨后彩虹让人身心舒畅,既笑出了对将士的宽谅和他与赵云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又笑出了对自己低估对手的自嘲,更笑出了对姜维的夸奖和对降将的坦诚。当年,周恩来总理看了《收姜维》后称赞申凤梅说:“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的确,这里的笑唱增强了“诸葛亮”所做“思想工作”的力度。同是这出戏,其中“烧的那曹营兵将,只剩下一十八名老病残弱回许昌”和“笑周郎他无有容人之量”的笑唱,则是对诸葛亮蔑视敌手的强化。尤其是“回许昌”的笑唱,响亮而淡然,轻松而生动地表现出诸葛亮对曹操的轻蔑、嘲讽,也描绘出曹营败军的狼狈之相。申凤梅的笑唱,不仅在中、慢速度的唱段中表达出准确的情感、情绪色彩,而且在快速演唱中也同样潇洒、自如。如《诸葛亮吊孝》中诸葛亮面对东吴要员慷慨陈词的(流水)快板等,申凤梅总能把握住时机,把不同的笑声自然、协调地融人唱腔。平稳之中蕴藏着深厚的功力,简洁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四、质朴淳厚、宽广豪放的唱腔特色
  
凡戏剧声腔、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韵味。如“昆曲含蓄,讲究意境;梆子爽朗,讲究气势”。越调则率直,讲究疏朗豪放,亦即“大腔大调”。对于申凤梅的唱腔,有的学者说它是大轮廓、粗线条,开放式的。正由于这种粗线条的呈示,才有了气势与力的蓬勃、纵横;在力、气势与质朴之间,展示出越调粗放、亢爽的本质特色。娇憨的嗓音配以短杆坠胡那坚实而粗放、刚劲而透明以及既圆润又略见山野气息的圆扁形音色,显示出申凤梅唱腔韵味的至真至纯。
   
真正美妙的音乐,一定通俗易懂,易于为人接受。申凤梅的唱腔即是“大”与“易”的体现。它表现为唱腔旋律近乎朴拙、平实,唱腔格局匀称、均衡,无太多雕饰和芜杂,甚至一些段落质朴如平常话语,却有令人过耳难忘的效果。在《李天保吊孝))“适方才小郎禀我知”唱段中,有一节五字唱腔,按照常规唱法需用“不顺嘴”板式。但为了展示生活化、情绪化,着意刻画李天保这位善良、憨厚的穷书生在假灵棚中真痴情、真悲切、真抱屈、真无奈的神情,申凤梅不拘板式成法,借鉴生活真实的硬咽、哭诉、连哭带说,似说似唱,使歌、哭、诉融为一体,把这场戏的情致推向极致,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更让人折服的是申凤梅唱腔的大气、豪放,她往往借助一个微小的变化就能达到惊人的效果。《收姜维》剧中,诸葛亮唱腔中的第一句“想起来当年征渭南”,申凤梅在“南”字上翻了个高腔,似仙鹤凌空,扶摇直上,然后却出人意料地稍作回旋拔得更高,延伸远放,韵味淳厚。

    申风梅以流畅、昂扬的行腔流露出诸葛亮的豪情壮志,每次演唱都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在申凤梅演唱的其他作品中,亦多处可见此种点睛之笔,突出了申派唱腔宽广豪放、大气磅礴之风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拔牙
后一篇:我想你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