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篇文章来自我的一个学生,叫周佳良,是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初试第一名。以下是他的成绩单和正文☟
http://wx2/large/63f4ea95gy1fd4yzciz6bj20ch0m8dhv.jpg
http://wx2/large/63f4ea95gy1fd4yzjn005j20ci0m8mya.jpg
首先非常感谢超哥对我的信任,让我把自己在考研路上数学学习的一点小小经验,分享给各位18年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只要哪怕有一位同学能够因为这篇文章,有一点收获,获得一点感悟,我觉得就已经足够了。
最开始我想先讲一讲我的备考心路历程(干货在后面,此部分可跳过)。
我属于准备得比较早的,从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报了班,开始熟悉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课本。那个时候自己也正是处于考研的懵懂期,捧着一本《高等数学》做做课后题,也不清楚哪些题目该做那些不用做。求极限、求导数、求不定积分是那段时光的主题,但是仅限于做题,没有方法的归纳,做起来很吃力,许多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根本就无从下手。并且说实话在那个时间段内,自我也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因为相比较周围像我一样已经开始准备起来的同学还是不多的,因此在准备考研的时间、精力方面只有十分有限的投入。
这个学期结束的寒假,也就是大三上学期结束之后,我参加了十二天的寒假集训营,这是我在考研路上的第一次转变。在集训营里,一位山东的老师不断不断地提醒我们,作为同样是山东人的他,深切了解山东的同学们有多么认真刻苦,大部分同学在过年之前,都已经将同济大学高等数学上下册都过了一遍;而反观北京的我们,基本都是只停留在上册书一半的位置,进度远远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我们不想在起跑线上落后太多,那么只有加紧学习,提早进入考研状态。我在那个时候暗暗下了决心,不拿出点劲头来,怎么和别人拼?
16年3月开学,距离考研恰好有两个学期。我陆续听了超哥老师团队的基础专题讲座,有几个点令我印象深刻,并且现在回想起来,那几个知识点,正是掌握考研数学基础的钥匙。第一,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和等价无穷小定理。这两个定理才从原理角度解释了极限运算是否可以加减的问题,本科学习时的“极限运算只能乘除不能加减”口诀早已不能适用于现今的考研数学。第二,对于分母简单分子复杂的求极限式,拉格朗日定理往往能够解决问题。第三,理解不定积分是微分求导的逆运算,分部积分法与乘积求导法是互为逆运算的,积分运算是高等数学的关键,凑微分是积分的关键。以上三点,是考研数学基础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也很庆幸,当时就能够跟着老师的步伐,把关键点夯实牢固,这为后面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讲道理的话,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两门课同样也要放在这个学期进行第一轮的复习,但是由于我当时消息来源比较闭塞,学校里课程也比较紧,我只复习了线性代数部分。这部分除了《24课》里面的线性代数部分之外,我推荐杨超老师微博上面的“线性代数41题”,是超哥自己手写的41道线性代数经典题目,难度比较大,但是题型全面。这些题目对于行列式的理解,对矩阵乘法的理解,非常新颖,能够打开头脑中的一片新天地。光是这41道题,我刷了差不多有5天的时间,每天十道都不到,但确实每一道的分量都很重,值得推敲。
在考研路上,刷题是必备的。我知道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对于所谓的题海战术是有些许反感的。但是数学就是数学,没有题型的训练,没有计算量的积累,学了也是白学,这句话一点不夸张。刷题不是没有目的地瞎做题,刷题为了什么?首先是为了巩固知识点,提高运算水品,更重要的是,刷题的过程,让我们对于不同的题型有一定的印象,大致了解考研数学的知识程度和范围,为我们日后有选择地放弃题型提供基础——可以说,刷题是为了更少地做题。大三下学期,是考研数学的第一轮复习,选取一本基础复习书即可。我刷的是《考研数学24堂课》(杨超、方浩、姜小千),书不大,有一定厚度,三个月坚持下来,刷完一遍,相信能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深切体会到数学的美妙。
7月暑假进入暑期集训营,是段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我在考研路上的第二次转变,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我“结识”了数学路上良师益友超哥。从来只在视频里,书本上见到的杨超老师,活生生站在讲台上在你面前给你讲课,着实还是很鼓舞人心的。我至今还印象深刻,每天上午下午超哥给我们课上完,都会和我们一大帮小伙子去篮球场打球,直到打得全身湿透腿脚酸软,回寝室洗个热水澡,吹干头发,一身清爽。我记得超哥说过一句话,“我就喜欢和你们这些年轻小伙子打球,确实每天我上课累你们学习也累,需要打球放松身心,即便晚自习迟到一个小时,又能怎样呢?”晚自习的时候,超哥基本都喜欢陪着我们在教室待到九点钟,对于同学们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热心解答,时常就跟你聊上了,生活、未来、理想……想象一位大牌名师像保姆一样陪着我们八个日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也在那几天有空就跑去请教超哥数学问题,超哥每次都很热心,可能我去的次数多了,他戏称我为“那位北航的小伙子”,得知我的报考院校之后,也十分鼓励肯定我,同时也告诉了我正确的学习心态——不骄不躁,稳扎稳打。不能因为自己起步晚进度慢,就自怨自艾,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基础好一些,就四处叫嚣不服来战荒废做题和学习——不声不响默默进步,这才是高分学生的基本状态。如果说方浩老师是偶尔出现的高人会传授给你几部阴损毒辣的功法,那么超哥更像是陪伴你左右让你感到安心的良师益友,不断提醒我们刷题、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基于不同的复习建议。超哥建议我暑假的时候赶紧把《必做986题》(杨超、方浩、姜晓千)全部做完,可是我之前都在做基础题,这本书的题目难度确实有点大,直到开学,我也只做了差不多三分之二。不过就像之前说的,我们不是为了刷题而刷题,事实上三分之二本《986》啃下来,已经能够让我对于考研数学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又由于书本的难度不低,使我能够站在高处,对于真正的考研数学题型、难度、广度看得比较清楚了。
到了九月份开学,其实任务已经非常明确。一天一套真题,从1987年到2016年,如果哪天事情比较多,就两天一套题,这样算下来,到国庆结束,真题基本刷完了。我当时还剩下最近的三套题,是想留着到后面做,但事实告诉我,其实早点把它们全做了,反而能够更全面地进行真题的第二轮复习。在这里说一下刷真题的正确姿势。真题里面的题,多多少少在之前都做过一些,因此做真题不是为了简单地打一个分数。刷真题,是为了检查我们考研数学知识的完整性,让我们知道,自己哪部分知识点不够熟练。例如我当时,头十套卷,每次遇到线面积分、空间几何、统计量这些题目就错,所以这些点,都被我用红笔,写在了卷子的最开头,以便回过来查阅并加以复习。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超哥在9月份微博上有开一个刷题班,不论是基础好基础差的同学,我觉得都可以去听听。我就是在去年的9月份报了这个网课,很便宜,但是分量很足,关键是超哥带着我们过一个个重要的专题,内容很多而且多样化,涉及了每一种重要题型的模型和套路,包括伽马函数、中值定理的解题技巧等等。
第一遍做完30年真题,马不停蹄开始纠错。我的方法是,当初在做题的时候,把自己短时间找不到方法的题、知识点生疏的题用蓝笔圈出来,做错的题(除了粗心错误)用红笔圈出来,这样我在纠错的时候,就可以方便地定位题目,将圈出来的题目剪下来,按照不同的知识点章节,粘在不同的A4纸上。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件事情我做了三天。事实证明,在考研的最后阶段,这本纠错本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制作完成后,就开始第二轮的真题复习,这段时间比较长,延续到了十一月底。期间当然不只是做这一些错题,同样重要的,做一些专题性的练习也是非常有益的。我当时关注了杨超老师的微博,上面有许多超哥推荐我们做的题。其中前面提过的“线性代数41题”难度很大,仍然可以刷第二遍,收获依然很多,考研线代不在话下。中值定理的几个要点,醍醐灌顶,学完了就会发现,中值定理真的很简单,套路模式非常固定,根本不必担心证明题。概率论部分的伽马函数的妙用,让广义积分的运算步骤大大简化。 还有“微分算子法”、 “子母级数法”等等各种各样的模型。以上所说的都是一些真正的解题技巧模型,需要加以额外的记忆和理解,但是这不会增加我们的负担,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加精准巧妙的破解题目。所以那两个月,也可以说是淘金的日子,主线是纠错真题,副线是专题针对性训练,根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学习一些真正的解题技巧。
到了最后的一个月不到,按道理应该开始刷模拟题。但是市面上的模拟题,难度和真题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所以我还是有点质疑模拟题是否真的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我看来,模拟题唯一的好处,就是它的题目对我们而言很新颖,不会像真题一样,每一道题都似曾相识。模拟卷里面的题,没有难度梯度,每一道题都是中上甚至是压轴题,因此模拟卷的分数,其实是无关键要的。我当时只做了六套模拟卷,没有去算分,把每一份卷子拆开来做,当做是对新题目的练习,用来考验我们模拟上考场时的应变能力,着就足够了。最后这个月每位学长学姐应该都知道,重点已经不在数学上面了,政治大题才是这个月的主题。因此最后这个月的任务,刷几套模拟题,然后就回归真题,保持对真题的渴望,毕竟,最终考场上面,难度是不会超出历年真题的范围的。
考试前夜,看看错题,做一做《满分过关100题》(杨超、方浩、姜晓千)里面的数一部分选择填空题,热热身,过一遍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其实就可以了。第二天数学和专业课的压力,和第一天相比其实是不大的。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英语,背诵的内容很多,押题的渴望很高,弄得我压力蛮大。第二天两门会就会不会就不会的课程,其实已经改变不了什么,细心就好。轻松上阵,按顺序答题。在这里我有两个考场答题的经验。第一个,选择填空一定要细心,错到三个以上会很伤,每一空分值看起来不大,错了五六个,二十几分就没了。因此,想拿高分的同学,尽量保持错误在一两个之内,当然不错最好的同学,也不要错的太多,即使蒙也要蒙,特殊值法是个好方法,不要低估它。第二个经验,就是不要在一道题上纠结超过五分钟。要是面对一道题,超过了五分钟的思索,仍然没有思路,或者是有一点思路但是下不了笔,那么跳过此题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因为这时候你很有可能就是走入了思维定式,需要做一些后面的题,将该拿的分都拿到手之后,放松心情返回来做,往往就会有思维的火花跳出来——这种方法对中值定理证明题屡试不爽。我今年的中值定理证明题,就是返回来放松心态,一下子走出了之前的思维误区,最终拿到这10分。
以上就是我一整个复习考研数学的心路历程,唠唠叨叨这么多,或许比较繁琐,但是如果能够对学弟学妹们有哪怕一点点的鼓励、感悟,我也已经非常满意了。
考研数学的学习,最终目的就是取得高分。那么就需要抓住几条线:第一,时间安排;第二,习题选择;第三,重点模型。
干货从这里开始
1.时间安排、习题推荐
第零阶段:前一年10月~过年,高数基础(求极限、求微分、求不定积分);
同济大学上册P222页不定积分总复习40道题,那就是积分的标准考量。认认真真把40道题做透了,才算把高数的基础打好了。这句话超哥反反复复,甚至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仍然在不断提醒我们这部分的重要性,许多同学没有当回事,吃了基础不牢固的亏。
第一阶段:3月开学~6月放假前,第一轮基础阶段(做透一本基础习题集);
推荐《考研数学24堂课》,有配套的超哥的视频课程。第一轮复习,题目不要杂,选好一本就一直做下去,做完翻烂了,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另外,超哥微博上的“线性代数41题”难度不低,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尝试做一遍,即使用一周的时间也不为过,刷完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阶段:7月~8月暑假,第二轮强化阶段(强化习题集,学习解题方法);
我做的是《必做986题》,比较难,不过强化阶段的题目想必都是这样,磕磕绊绊做下来,慢没关系,关键在于坚持。
第三阶段:9月开学~10月,刷30年真题;
找一套全面的30年的真题集,做完之后还可以做杨超的《10年真题》,里面的《真题中的典型题》非常好,综合了数一数二数三的各种经典题目,适合查漏补缺。
有必要提一下,超哥在9月份微博上有开一个刷题班,不论是基础好基础差的同学,我觉得都可以去听听。我就是在去年的9月份报了这个网课,很便宜,但是分量很足,关键是超哥带着我们过一个个重要的专题,内容很多而且多样化,涉及了每一种重要题型的模型和套路,包括伽马函数、中值定理的解题技巧等等。
第四阶段:11月,模拟题、整理错题;
模拟卷很多,不加赘述。错题是重点,不要怕麻烦,一道一道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日后复习起来非常方便,事半功倍。记住,错题整理在十月份之后即可,太早的时候,自己的数学复习还没有形成体系,错题的价值会降低,数量会提高,并且无法对错题进行精准的分类。
第五阶段:12月,回归真题,查漏补缺。
回归真题错题,甚至还可以把之前的同济大学上册P222页不定积分总复习40道题再拿来做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考前一夜再过一遍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如数一的梯度、旋度、散度、方向导数,还有概率统计的几个统计量、区间估计的公式等等。
2.重要专题课程推荐
我的推荐是全程跟着超哥,关注超哥的微博,陆续学习课程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方法。但是如果有同学想自己学习,另外辅以一些课程,那么我推荐:
基础阶段:超哥《24课》配套的视频教程
强化阶段:超哥微博上面“线性代数41道题” 9月份开始的专题刷题班
以上是根据我的经验给出的比较好的重要专题学习方案,或许不够客观全面,但是也希望有时间的学弟学妹,可以看一看这些课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数、线代、概率三门课共同组成考研数学,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首先高数上是基础,高数下是高数上的纯数学的拓展,概率是高数上的更加模型化的应用,线代反而自成一套体系,入门难,套路固定。因此,高数上册的基础一定要打好;线性代数的入门一定要早,暑假之前一定要复习一遍;概率部分需要记忆各种模型,把广义积分练好,模型理解透彻。到了最后阶段,大家觉得难的部分,仍然是高数,当然前提是早一些把线代和概率吃透。
所谓专题,在我看来,就是许多的数学模型。我们学习不同的专题,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各种不同的数学模型,当我们遇到新的题目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套用这些模型,迅速解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的区别,除了计算能力之外,就是对于模型的记忆数量、质量的差别。记忆模型不同于背政治,重在理解记忆。在这里我打个比方,假设我们要从A地到达C地,中间有三条路可以选择,分别要经过B1、B2、B3。那么基础的走法,就是从A开始走。而我们可以从B1、B2、B3中任意一点开始出发,路程就可以减少一半。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想要加快解题速度,就需要更多的数学模型的支撑,更多的数学模型就意味着更多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博弈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能力,来选择需要记忆学习的模型数量,来达到结果的最优化。
因此,考研数学学习,甚至所有意义上的学习,都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获取,它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是一种对时间精力个人能力的舍取和平衡。
我在这里就是希望,自己的这一点经验,能够让辛苦备考的学弟学妹们,比别人早一些了解到考研的实质,早一些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从而能够提早做出准备,最终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