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手套》的“魔术”——中文版诞生记

(2012-02-16 16:35:31)
标签:

转载

http://s3/middle/661a2582tb90eaea49122&690

《手套》的魔术

----------绘本《手套》中文版诞生记---------



 

·绘本里的魔术

雪地里,一只猎人丢下的手套,一只接一只动物发现手套,一只接一只地钻进去……听起来似乎不可能的事,但画面让人相信,这就是绘本的魔术!蒲蒲兰编辑中西文纪子来自日本,在她孩提时代,就读过这部拉乔夫绘制的绘本《手套》,后来作为编辑重新学习绘本表现时注意到了这部作品魔术般的插画艺术给她留下极深的印象。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小女孩在中国从事了多年的绘本推广工作。她发现,像《手套》这样一本优秀的绘本却迟迟没有中文版。由是,蒲蒲兰希望能引进出版这一经典作品,中西便开始了艰难的寻找版权的历程。

http://s14/middle/661a2582tb90ebf40b35d&690

                                  《手套》,乌克兰民间故事,让日本孩子感受到“绘本的魔术”

三代出版人的执着

首版《手套》于1951年在莫斯科出版,成为画家叶夫格尼·M·拉乔夫代表作品之一。可是对俄罗斯的出版界不熟悉,画家本人也逝世多年如果蒲蒲兰要引进出版中文简体版,该与谁联系才能得到授权呢?

几经周折,编辑辗转得知,《手套》版权尚在画家遗孀手中。蒲蒲兰版权部经过多番努力,终于与画家遗孀取得联系。权利者提供了电子图档,文件名是韩文,看来是在韩国制作的图档。

编辑们买来韩文版《手套》后,与日文版对比发现,韩国版极有可能是从日文版的印刷品扫描而来。而日文版《手套》的出版,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http://s6/middle/661a2582t78e7ef54b9c5&690 前苏联版《手套》(1951)

http://s15/middle/661a2582tb90eb1038fce&690                   日文版《手套》(1965)                                         韩国版《手套》(1994)

 

20世纪60年代,福音馆当时的主编松居直先生,看到了在前苏联出版的《手套》,很想引进到日本,可是只有印刷品,菲林、原画都拿不到,只好搜集状态尽量好的版本,在日本从印刷品制版。

60年代前苏联的印刷技术和纸张、油墨的条件下,可想而知,这批印刷品的质量并不理想。但松居直先生还是竭尽全力将如此精彩的绘本作品带给了日本一代接一代的孩子们。

 

http://s12/middle/661a2582tb90ec2b76eab&690

“一只手套竟装进七只动物,不合常理的故事,可画家却通过画面从容而自然地容纳下它们……

显示了作为用图讲故事的绘本画家的非凡表现力“

《手套》是松居直先生最喜欢的儿童绘本之一

时光荏苒,1991年,日本知弘美术馆馆长松本猛在一次搜集世界经典绘本原画的行动中,竟寻到《手套》近一半的原画手稿。虽然这些手稿并不连贯,而是部分散页,但却成就了蒲蒲兰编辑部一个惊人的想法:根据原画重新修复全书画面,做出一个最接近原稿的版本!让读者能够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能领略画家的原作魅力。

http://s1/middle/661a2582tb90ef6fc11d0&690
                                                                                                                拉乔夫原画印刷品(日本知弘美术馆收藏)
    

要根据仅剩不多的半副原画还原整本书,意味着所有画面的重新调整,而且面临巨大风险。因为画家遗孀莉迪亚(Lydia Ivanovna Racheva)曾是拉乔夫先生生前的编辑,对其画作十分了解,蒲蒲兰编辑冒昧地恳请她,凭她的记忆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想法。但这个疯狂的想法竟然得到了画家遗孀的首肯!

《手套》的重生

       在这样的决定下,中西专门为此访问日本长野县的安昙野知弘美术馆,一边看原画,一边查色标,完全凭肉眼,一点点校正颜色,在现有版本的《手套》上标记出来。


http://s6/middle/661a2582t78e7e67a20b5&690

 

http://s10/middle/661a2582tb90f41b9c8d9&690
http://s6/middle/661a2582tb90f005bbca5&690

http://s2/middle/661a2582tb90f00136c01&690

                                                    被贴得密密麻麻的编辑样书

   

    无比执着的中西回到中国以后,这本书的中文版就进入了技术层面上的编辑阶段。该书的编辑马跃在经历了一段茫然崩溃的煎熬之后,终于跨过黎明前的黑暗,找到可行的方式。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天空、雪地和前景,然后分开调色。

虽然只有一半原画可作为参考,幸运的是,好在这些原画是跳跃性的,整个故事的前、中、后各部分都有。对于那些缺失原画的页面,编辑在前后页面颜色的基础上,为其调色。遗憾的是,凭借一家出版机构可取的工艺技术,我们只能为读者尽力恢复原画色彩,却无法还原笔触。                       

历时一年的调图工作,我们将调色后的数码样寄送给莉迪亚时,还是捏了一把汗,做好要多次修改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竟然一次性通过,并得到莉迪亚的赞许。而这一版也被画家的儿子图尔科夫(Turkov Vladimir)称赞为最好的版本

http://s12/middle/661a2582tb90f0570cbcb&690
  原画印刷品+日文版+中文版对比

 

在译文方面,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编辑考虑这部民间故事的风格和原文是俄语这两个因素,想到请任溶溶先生翻译,向他解释这本绘本时,已经89岁高龄的任老一听就说:我好像翻译过那个作品。第二天他儿子替他发来的扫描件,的确是这部作品1955年的版本,比日本早10。可是,文字稿跟权利者提供的俄文和英译文做比较,明显有出入。编辑以为当年任老是为了追求儿歌般朗朗上口的语言,而采取了意译方式,并未多言。但等到漫长的调图工程快到尾声时,文稿也得定稿了。编辑想来想去,如果没有尖尖爪子的小老鼠、蹦蹦跳跳的青蛙、跑得快的兔子、爱打扮的狐狸……这些描述动物的词句,实在太遗憾。于是再次与任老沟通,具体提这些出入,才得知原来,当年任老拿来翻译的原文和我们现有版本就不同。实在不忍心请高龄老人三五天内重新翻译,所以编辑略作修改后,请任老把关审阅没想到,他竟然连夜为我们又重新翻译了一个版本。隔了五十多年,能看到同一翻译家重新翻译的新版译文,同样朗朗上口,多让人感慨万分!

http://s11/middle/661a2582t78e7edb761fa&690  翻译家 任溶溶先生

http://s14/bmiddle/661a2582tb90f64cbe96d&690  中国早在1955年就出版过拉乔夫的《手套》

 

这就是我们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手套》,最接近原画的画面、最好的译本,前后历时两年。出版的最大魅力无非如此:文化艺术的薪火相传。



http://s10/middle/661a2582t78e7f2051aa9&690

http://s7/middle/661a2582tb90f742fff76&690

http://s8/middle/661a2582tb90f743fc247&690


感谢那些为《手套》的出版,默默奉献的人:

http://s6/middle/661a2582tb90f81cd0455&690 蒲蒲兰编辑顾问 中西文纪子(右)
                                                                                                                

 

http://s1/bmiddle/661a2582tb90f825f9500&690 蒲蒲兰编辑  马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