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导读
(2010-11-04 22:30:33)
标签:
挖土机年年作响导读图画书杂谈 |
我在约五六年前看到了这本书的台湾版(和英出版社),觉得非常震撼.现在在大陆出版了,非常高兴推荐.
被改变的,不只是自然
呈现在您眼前的是一本特殊的图画书。
它或许很难被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书”,因为它只是七张挂图,每一幅图都是一张精美的风景画。画面上没有一个字,只在图的背后标注了每幅图的时间——1953年5月6日、1956年8月16日,一直到1972年10月3日。七张图连在一起,就有了叙述的感觉,一起讲述了一个乡村二十年的变迁史。
没有文字更好。它能让我们聚焦在图画上,经过数番阅图漫步,不断发现画面中的细节。随着封面上的列车,我们来到1953年的德国小镇Gullen,这是春日下的一派田园风光。牛在悠闲地散步,猫在路上溜达,孩子们在湖边嬉戏,卧在山边的房子也气定神闲。
转眼到了1956年的夏天,似乎仍然是田野风景。可是,你注意到了乡村的这些变化了吗?远方,象征现代工业文明的火车正驶过门前;开满野花的草地已变成了草坪,牛们已不知去向;有些杂乱的乡村小道已经变成平整的马路,汽车已经进入了视线;村里最高的那栋楼房还在,不过它的门前添加了一道“安全”栅栏;小溪和湖还在,不过小溪被规整成了直直的水渠,没有人来这里洗衣了。
1959年的秋天,农夫还在劳作,可是远方的山丘已经变成了一片繁忙的工地,一栋栋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城市化的脚步正在逼近乡村。1963年冬天,工厂喷出的黑烟在雪地里显得格外刺目,奶牛散步的地方已被两个泛着冰冷蓝光的铁罐代替,人们在雪地里的欢乐叫声却抵不过大型机器“怪物”的轰鸣声。就这样,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的变化越来越大,小溪干涸了,湖也消失了,连一直保留的教堂也消失了,取代的高级商场、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到了1972年的秋天(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物候可以看出是秋天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矗立起来了,而且建设还没有结束,看到告诉公路的大广告牌了吧——Gullen镇的人生活还会更美好 , Gullen镇的人生活还会更舒适, 我们正为您兴建大型的购物中心。
短短二十年,一座充满田园牧歌的乡村消失了。画家采用了定点描绘的方式,每隔三四年变化一次,春夏秋冬均得以表现。画家没有说一句话,他只是“忠实”地再现了这一变迁的过程,可是,我们分明从他的笔端读出了忧伤、惋惜、迷惘、愤怒甚至控诉。
树木没了,草地没了,河湖没了,山丘没了,清新的空气没了,一切的自然景观完全被改变。可是,被改变的,不只是自然——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十年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二十年后,人们驱车在高速公路上奔波,为了生活早出晚归。
二十年前,人们住在平矮的房屋里,守望相助;二十年后,人们住在火柴盒里的高楼里,行同路人。
二十年前,孩子们在乡间小路上嬉戏,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快乐;二十年后,孩子们被“关”进了教室里学习“知识”,商场里的玩具成了他们快乐的源泉。
二十年前,人们和动物相依相伴;二十年后,城市里已没有动物的立足空间。注意到那只几乎没页都有的白猫了吗?最后也“消失”在高速行驶的车轮下。
就像约克·米勒的另一部巨著《森林大熊》一样,画家要反思的不只是现代文明对自然的破坏,还有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下降,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似乎,“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逆转。这本书出版于1973年,它所讲述的德国乡村变迁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国发生。在China已变成“拆了”的谐音时,谁也阻挡不了“建设”的脚步。
我设想,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来到教室,来到教师的讲述中。可是,我希望不只是批判。批判什么呢?造成这一切就是人类自己,我们自己不也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吗?我希望有理性的思考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讨论如何才能在都市中也能建造起心灵的田园。
这样,我们才有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