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终身性。

(2016-01-07 09:18:01)
分类: 教学资源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终身性。据统计,一个孩子一年在家的时间有235天;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能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还能减轻学校教育70%的压力。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 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 ,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 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 ,谈吐举止等 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 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 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 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杏林世家","梨园之 ","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 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 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其中父子兄弟叔 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 .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 ,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 ,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 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 都与家庭教育终生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主导性。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性格决定命运。然而人的性格是在哪里基本成型的?对多数孩子来说,当然是在家庭,而不是学校。家长一般都迷信分数,殊不知高分数是以高情商为前提的,而高情商是性格的一部分。我见过许多就智力来说上大学没有问题的学生,连初中都毕不了业,毛病是出在性格上:有的太懒,有的怕苦,有的任性,有的光知道花钱……这些毛病当然不能让学校负主要责任,而它们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孩子的命运,他的学习成绩,他会考上什么学校,将来有没有出息,基本上掌握在家长手里。另据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也是惊人的。在幼儿园期间,家庭教育占80%,幼儿园占15%,社会占5%;在小学期间,家庭教育占70%,学校占20%,社会占10%;中学期间,家庭教育占40%,学校占30%,社会占30%;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占10%,学校占30%,社会占60%。可见,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独特性。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都达到某一标准。但是我们知道,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每个孩子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有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自己的孩子的特点来进行个性教育。家庭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是集约化的,一名老师要面对整个班级,就不如家里2个甚至多个人关注一个孩子;学校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力不从心,往往顾此失彼,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只有家长对孩子的特点、特长最了解,所以培养更有针对性。学校主要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造福社会,反而危害社会!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 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 ,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 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 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 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 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 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新世纪中构筑并形成的一个优良局面,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家庭和社会教育更不可忽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