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周志·第十一周
(2013-11-29 20:15:21)
标签:
教师教育实习 |
分类: 教师实习周志 |
很偶然的机会,我跟着郭老师听了一次语文教研组的组会。听完以后,觉得收获颇丰。
因为我平时都在语文办公室跟郭老师一起,生物组离得又比较远,不知道生物组会什么时候开,所以生物组会也没参加过。但我想,只要是教研组的组会,不论哪个学科,听了都会有所收获。语文组的组长刘老师是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优秀教师,她说话总是很有条理,上一次教务处领导来听组会,由刘老师主持,关于语文教改方面的建议,她谈得有理有据,几乎课本上每一篇课文都烂熟于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作为教师,熟悉教材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就像高一时我的物理老师教过的:提到哪个知识点,要马上定位在课本的哪一章,在一页书的什么位置。这个要求对于学生可能有点高,但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对教材都不熟悉,没法给学生教课。现在高中生物课本上还有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弄懂。
这次组会,刘老师说到,由于加入了探究式教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时间不够用,很多学生把握不好时间,总的来说课上得比较慢,进度赶不上其他学校,进而有可能导致最后复习时间不足。这在生物方面也有体现。在我家乡那边,我问了现在在那边高中教课的同学,他们课的进度要快得多。关于这一点,刘老师决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语文课中的选修与必修课文,必修部分精讲,选修部分如果没时间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然后辅导他们写下感受即可。没有必要每课都定一个主题,而是像理科一样,一单元一个主题,这样前后课文就不是互相割裂,而是融会贯通。
在增加学生阅读量方面,刘老师建议每周的周末作业让学生自己找一篇和这周课文相关的文章,可以写人,也可以写景,关键是要有所感悟,然后写出推荐理由,在新一周的阅读课拿来和全班同学分享。我觉得这个活动要是搞好了,效率会很高,让孩子们能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写文章也会有更多的素材。
另外就是分层教学的体现方式,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通病。以前是由于条件限制,班级过大,一个班六七十学生,各学科教师实在没有足够精力做到面面俱到,但现在都实行小班制,一个班不会超过六十人,老师基本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反过来学生也会因为意识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而加强自律。布置作业时,各位老师都设置了一定的“弹性”,有最低标准,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建议他们在做完规定作业以后自学其他内容。再比如说写错罚抄,郭老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决定抄几遍,前提是下次听写、默写不会出错,如果学生觉得抄一遍就能记住,那抄十遍就是浪费时间。但如果下次还写不对,就要加倍。这比我们以前死板地抄N遍的做法要好得多,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了学生,让他们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初一一开始孩子们就要学的,每天都念,但我们的教育真的做到了吗?
分层教学其实在我上学时也有所体现。小学六年级最后复习时,我的数学老师在确定我已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后,就在自习课上让我去操场休息,而不是整天在教室里搞“题海战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小升初我的数学考了满分。上初中后,我的语文老师每次布置假期作业时,都会按照考试成绩分档,成绩越高作业越少。当然这种简单的分层在今天看来有点肤浅,但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尝试。
生物作为一门知识更新非常快的科目,虽然在高考中占的分值比例比较小,而且还有被踢出高考改为能力水平测试的危险,但作为生物教师,我觉得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素养还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基本”,是说学生今后不做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而只是指导日常生活实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和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学以致用。学习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只要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考试终将变成“浮云”,学生学习将会面对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死钻牛角尖。其实这只能算作青少年学习的一个最低标准,但很多人都把它当做最高标准,而且还达不到,的确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