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哈利波特》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0-05-13 13:02: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影视评论与杂谈

短短几年就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使作者J·K罗琳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全英国最富有的女人。在有些国家,为了顾及大人的面子,有的出版社甚至专门印有“成人版”,封面和儿童版有所区别,内容完全一样。然而在中国,由于这部小说在引进之时就被划归为儿童读物,致使很多成年人本能地排斥看《哈利波特》,殊不知很多大人也很爱读这部书。其实,很多小孩未必能读出这部魔幻小说带给读者的真正思想。我也曾经遇到过读过《哈利波特》的成年人,其中有一个人的描述很值得引起注意:“纯粹一个英国版的《西游记》。”http://s1/middle/63f31c9748672e1041740&690
        由于主题和篇幅所限,我不可能把范围触及得很广,我只想从《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反映出的学校制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来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说说学校制度。《哈利波特》虽然写的是魔法世界的故事,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小说中主人公从11岁起进入魔法学校,开始过寄宿生活,学校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在那里,老师教课已经有点向大学接轨的意思:一方面不仅交给学生们理论知识,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书中写到,老师会布置规定字数的论文,然后学生就不得不泡在图书馆里,搜寻各方面的资料来完成作业。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避免了“填鸭式”的学习。我曾经读过一篇美籍华人写的文章,作者说他的儿子在美国上学,8岁时老师就让他们写一篇关于鲨鱼的论文。为此,他专门陪儿子到当地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书,仔细阅读,最后写的“论文”还配上了小孩子自己画的插图。所谓的“论文”只有一页,但这种方式却让小孩子受益匪浅。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确是做得不够。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固然是一个方面,但现在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说得不好听就是“考试机器”。这似乎不能单单靠人口和资源问题来解释,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一直没有本土诺贝尔奖得主”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高中抓得太严,上了大学一下子不知道该干什么,玩过了之后紧跟着就是巨大的空虚、苦闷,这种现象已不罕见。好多中国学生都是“老师好像只告诉我们要考上大学,没告诉我们考上大学以后应该怎么做”,结果不知不觉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也是值得国人深思的。

        其次说说师生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尊师重教”,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要尊敬师长。在我的印象中,学生是不敢轻易和老师顶嘴的。当然也有学生和老师对着干的情况,那也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已无可救药,不学习不说,还总是捣乱纪律,老师管了他还不乐意;另一种是学生和老师在某个问题上产生了误会而引起争执,那么误会消除后,学生是要找老师当面道歉的。然而,从《哈利波特》里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文化中“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大不相同。举两个例子。魔药课老师斯内普教授和哈利的父亲曾经是同学,两人在学生时代不共戴天,致使斯内普对哈利有很深的成见,而哈利在第一次见到斯内普时就凭直觉断定这个人很不喜欢他。结果就是,哈利对这位与自己父亲同龄的老师极为不尊重。在哈利无意中发现斯内普的秘密后,斯内普大发脾气,把哈利撵出了办公室。哈利事后虽感到歉疚,却一直对斯内普是反感大于愧疚,一直没有去找老师道歉,使误会一直留到了斯内普死后才解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http://s2/middle/63f31c97486732f2957e1&690

         如果说哈利与斯内普关系紧张是因为斯内普是个亦正亦邪的人,那么哈利与邓布利多校长的争执,我认为是哈利太冲动了。邓布利多校长已经100多岁了(这当然是虚构),为人正直,对人彬彬有礼,对哈利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但哈利在第五部最后,因为自己教父的牺牲,心情十分郁闷,在校长办公室里和老校长话不投机,竟然大吵大闹,还把办公室的东西砸了个一塌糊涂,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事要是放在中国,大人常骂的一句话就是“还反了你了”,可是在西方恐怕都没有这个概念。在中国,尊敬长辈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和老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就算长辈有错,指出错误也要讲究方法。可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老校长很理解哈利,他等哈利平静下来之后再慢慢和他解释,把哈利当做是一个平辈来看待,这也是很可贵的。http://s1/middle/63f31c9748673076be4e0&690

      总之,单从这一部英国小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见大风车
后一篇:去药厂参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