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岁女孩当街暴打生父”心理真相:不仅是溺爱造的孽!

(2012-11-13 18:07:05)
标签:

青春

心理

少女

教育

父母

分类: 心理与生活

心理引言:南京14岁女孩当街暴打生父,拳打脚踢连扇十余耳光的视频令人心酸。如此不孝究竟是谁造的孽?父亲打不还手就一定是溺爱吗?青春期暴力的真相不是那么简单。   ——心灵咖啡网

http://www.psycofe.com/uploads/20121113/LNVH135279705304906800.jpg 

http://www.psycofe.com/upload/images/U8366P1276DT20121113092234.jpg

事件导读:近日在南京街头,一名14岁女孩当街暴打生父,连扇父亲十余耳光,拳打脚踢,父亲没有还手也没有动怒。事因女孩父母离异,父亲过度“关爱”女儿,成天怀疑女孩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女儿没了自由,于是大打出手。网友评论:两个人都不对。女儿打老子总归是要被谴责,但是老子限制女儿的自由又何尝有理?说起来,老子不对在先。有媒体评论:究其根本是过度溺爱。  

青春期孩子对父母实施的打、骂、逼迫等暴力行为被称为“青春期家庭暴力”。但是当街暴打父亲连扇耳光,如此“公然不孝”仅仅是不懂事、没道德吗,究竟是什么造的孽?父亲打不还手就是溺爱吗?青春期暴力的真相不是那么简单。

 

“暴力心”的几种来源


放纵型溺爱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在纵容型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这是一种颠倒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所以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 

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纵容型溺爱带来的恶果: 

1.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2.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亲情的缺失

青春期家庭暴力还与亲情的缺乏有关。一些孩子在出生不久,因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就被送到奶奶或姥姥家抚养,等到上了中学了才回到父母身边。这样的孩子往往和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感情比父母深。离开老人本来已使孩子感到痛苦,再加上父母往往比老人严厉,管得较多,又没有养育的感情基础,孩子很难和父母融洽相处,甚至认为父母没资格管自己,容易和父母形成对立,严重的可发展成“家庭暴力”。

不完整的家庭结构阻碍了亲子沟通关系的融洽性,和非核心家庭的亲子关系偏向“畸形”,存在着不正常的亲情,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稳定性,显现出孤僻、粗暴、冷漠、内向等性格,阻碍着亲子间融洽的沟通。

 

暴力的模仿和强化 

可以说,父母子女之间的暴力是互动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最初的发起者则是父母。应该说,父母对孩子的阻止是出于爱护,怕孩子走弯路。但是,他们没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事实上,如果把阻止改成引导,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即使是碰几回壁,那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应付的代价。 

父母在家庭里的行为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中经常有一方对另一方人拳脚相加,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需要的时候,他(她)就会模仿。 

单亲孩子的怨恨

还有一种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对父母一方的怨恨而出现暴力行为。 

父母不当教育 

溺爱绝非事情的本质,真正导致孩子对家长动手的原因,是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和习惯。 

忍、忍、再忍,这就是家长应对孩子漠视、无礼、打骂的反应,其实家长们的这种忍耐,才是导致孩子动手的主要原因。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过度地承担了孩子应该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收拾屋子之类。在过多承担责任的同时,父母自然赋予了自己无上的特权。这样一方面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成长锻炼机会。

另一方面,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支配(虽然是在爱心下的支配),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予以尊重,并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认为好孩子应该学习好、不早恋,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父母恨不得他(她)在智力上达到十七八岁的水平,而在男女生关系上最好是七八岁的水平。这种希望当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个人感受到的爱越多,他(她)才能付出更多的爱;他(她)得到的尊重越多,他(她)才会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这在任何人之间都是一样的。 

动手可能是人格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的“打人”,原因不同。比如说,可能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他们虽然会对家长动手、骂人,可是他们心里还是会有自责,事后觉得自己做得不对,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可以定义为适应障碍。就是由于日常的焦虑情绪,再加上家长对他们的娇惯,导致他们动手。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比较好纠正。

而对于一些对家长动手,可事后一点悔改都没有的孩子,这种情况就应该另行分析,认为自己没有错,打父母还全占着理的,这种情况就是人格障碍。这是通过与人接触、改善环境、修正自己等方法无论如何都无法改进的,需要专业医生干涉,治疗起来会很困难。

怎么样对待一个青春期,或者是处在这样一个混乱期的孩子? 

李子勋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就是不要发生冲突,这是一个前提,就是不要和孩子发生暴力冲突,现在你要学会尊重孩子,要敬畏他,因为你不知道这一代年轻人大脑里,和我们那一代不一样,你首先要承认这个改变,不要认为非要把孩子教育跟我们一样,这样不一定是对孩子好。

 

所以要产生一个敬畏的心就是说要等待,要默默的去关注他,甚至欣赏他,是暂时试图不去教育他,看看这个孩子自己来管理自己,会怎么样,比如说你们内心也有一段时间,比如说半年,或者一年,在这一点不管孩子决定,他的自由决策要做什么,你们都不说,不,你们只是,但是你们觉得如果决定不是你们喜欢的,你们也可以不说是,只是沉默,或者充满着关注看着他,当他伤心悲伤的时候,你们要试图安慰他,当他快乐的时候,你们要跟他分享,但是暂时不要把价值导向灌输给孩子,让他自己在青春期或者混乱期里面,或者我们说的过渡期里面挣扎,看他什么时候能够走出来,能够里到一个康庄大道。

 李子勋分析:怎样对待青春期混乱的孩子?


• 产生孩子敬畏的心

比较理想的方式,就是不要发生冲突,这是一个前提,就是不要和孩子发生暴力冲突。要学会尊重孩子,要敬畏他,因为你不知道这一代年轻人大脑里,和我们那一代不一样,你首先要承认这个改变,不要认为非要把孩子教育跟我们一样,这样不一定是对孩子好。

要产生一个孩子敬畏的心,就是说要等待,要默默的去关注他,甚至欣赏他,是暂时试图不去教育他,看看这个孩子自己来管理自己,会怎么样。

比如说在一段时间内,半年或者一年,不管孩子的决定,他的自由决策要做什么,你们都不说不,你们只是关注。但当你们觉得决定不是你们喜欢的,也可以不说是,只是沉默,或者充满着关注看着他。

当他伤心悲伤的时候,你们要试图安慰他;当他快乐的时候,你们要跟他分享,但是暂时不要把价值导向灌输给孩子,让他自己在青春期或者混乱期里面,或者过渡期里面挣扎,看他什么时候能够走出来,能够走到一个康庄大道。

• 孩子需要从错误和挫折里长大

不要认为孩子是你的!所以你没必要为孩子的错误去担心,当然担心肯定是会的,但你不必要为孩子在这个年龄遇到一些挫折,或者犯了一些错误而担心。因为孩子总是需要从错误里、从挫折里长大!如果强行希望孩子改变,显然是幻想。

当你的孩子不是一个痛苦中的孩子,他/她改变的动力就不够,所以你要改变他很难。尤其心理学是讲时机的,现在他还没有犯错误,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创伤、挫折、挨打或者他打了别人惹了事,这个时候机会就来了。就是他会突然能领悟到,他的行为可能使自己更加的不好,并不是给自己带来利益。

你要说服他很难,青少年要体验才知道,所以怎么办呢,一个就是让他体验,在他安全的年龄,不要犯大错误就好。如果一个孩子觉得那棵树可以爬,就让他爬,让他摔得轻一点,不要长的太重了再去爬,长的太重了摔下来就摔死了。所以宁肯他爬小一点的树,因为他年纪小,他摔下来也会活着。其实家庭教育就是这样,它不是一个固化的东西。

心灵咖啡网编撰,转载请注明来源和本文原址。


   延伸阅读:

老人被遗弃:溺爱会培养出孩子对父母的恨?

别让溺爱、娇惯把孩子宠

 

“少年挥刀自宫”反思:你知道青春期性敏感症吗?

12岁女孩给妈妈下药:“单亲”种下的内心“毒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