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石:夕阳无限好

(2012-10-30 15:34:28)
标签:

情感

王石

心理

人物

企业

http://www.psycofe.com/uploads/20121030/0YNE135157427770024200.jpg 

在大众媒体的定位中,王石是一个有着很多头衔的人:成功企业家,万科地产的“教父”,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人物等等。除此之外,他征服世界七大峰,两次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经历,被人称为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领袖”。多年以来王石一直是媒体喜爱的明星人物,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媒体强烈聚焦。几十年的商海沉浮,王老的人生总是在对权力、财富、名利的取舍之中寻找灵魂的台阶。今天的王石似乎已经用他的方式展现了从“财富自由”到追求“心灵自由”的超越。 

“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对人而言,生活就像山间的青草,就像野地的鲜花,曾经那样的繁茂。当微风吹过又吹远,大地知道一切都已改变……这段来自圣经的话,深深地抚慰了一个年轻中国军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他就是王老。“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对王老来说,在那段压抑的、内心寂寥的岁月里,这句话有着千斤般的分量,也像一股暖流,静静淌进心田,熨贴着冰凉的心。

 

“我人生的美好回忆,是从深圳开始的。”而在此之前呢?那些青葱的岁月,整整32年的时光,几乎是一个男人最黄金最放肆的岁月,在他看来,却是“压抑”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和反复。

 

王石在初中毕业后,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不一样,他没有去农村插队,而是依照父母的意思,去部队当了兵。按照他本人的想法,他也觉得当兵比去农村好许多,他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想法,并不认为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对那个陌生的世界他不存任何想象。他只觉得,他的学习生涯肯定从此要结束了,而在农村意味着彻底的结束,当兵,则也许还有点滴学习的机会。王老强调:“我在学校的确是个调皮的孩子,小学和初中时期的学习也算不上好,但我绝对是个爱学习的学生,我有自己喜爱看的书。”——王石喜欢看的书是《大卫.科波菲尔》,是《双城记》,是那些要跑到图书馆最深的角落里才翻得出来的书。这些欧洲文学作品挑动了内心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总是能让他激动不已,更重要的是,书里的那些人、书里那些让人激动的年代,和自己身处的环境是那么的不一样!当现实让王老沉默而变得性格封闭起来的时候,他的心扉却在这些书里大大地敞开了。

 

部队生活对王老来说天然就有着不可协调的地方,他觉得很苦闷,觉得自己很不能融入到集体里面,不是和大家合不来,而是他内心世界里对社会、对家以外天地的想象和现实是这样的格格不入。他心里对未来的想象,对世界美好的规划,那些由《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带来的激情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他觉得在一点点消失。

 

苦不是王老担心的事情,事实上在以后的几十年,他甚至有意识地给自己找了很多苦吃。他在乎的是自己的性格,军人的天职在于服从,而王老自己的性格里总是有着反叛和个人主义的凸显,他自己后来也感叹:“我的性格和部队是太冲突了。” 王老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真的是不适应这样的集体生活了,他向往的是个人奋斗,他需要那种个人力量带来的成就感,那种于连式的荣光,他需要离开。

http://www.psycofe.com/upload/images/01300000098168122120790171734.jpg

安静下来容易,安心却不是那么容易


王老生活在一个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他没有太多的思想负累,他自己所想象的,很自然会成为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世界,但现实却是那么真实。所以,尽管他也能让自己尽量和集体融合在一起,不要让自己显得太另类,但心里的那簇火焰始终让自己无法平静。

 

这也许是因为王老的敏感使然。在他进入少年期时,中国社会每一年都突发着新的变化,政治的浪涛总是以超人的想象力冲刷到了角角落落,让人不胜惶然;而在这样外部环境突变的同时,却是千万人的思想高度的同一。这种喧嚣中的沉寂和宁静让一些人不习惯,不自在,找不到自己,这里面就有王老。虽然他当年正年少,但天性的敏感、奔放、自由却让他觉得磕磕绊绊。直到许多年后,王老才总结出来,当年自己的不快乐正是来源于那种高度的同一。他天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天生就喜爱出风头,天生就反对自己和别人从一个模子里爬出来,尤其是思想。

http://www.psycofe.com/upload/images/9f1011b324bee5f7d8335a4f.jpg

越来越快的脚步


    自从1999年他辞去万科总经理的职务以后,开始越来越多的玩登山、做形象大使、做公益,企业家的角色在他的身上越来越被“淡化”。到了2010年,当万科笼罩上销售额过“千亿”的光环以后,王老却透露出他未来三年将游学美国的计划。

 

   在大众媒体的定位中,王老是一个有着很多头衔的人:成功企业家,万科地产的“教父”,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人物等等。除此之外,他征服世界七大峰,两次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经历,被人称为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领袖”。多年以来王老一直是媒体喜爱的明星人物,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媒体强烈聚焦。

 

   对于自己的人生,王老曾说:“人生就是抛物线,走到顶点,自然向下滑落,我的人生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几十年的商海沉浮,王老的人生总是在对权力、财富、名利的取舍之中寻找灵魂的台阶。今天的王石似乎已经用他的方式展现了从“财富自由”到追求“心灵自由”的超越。

 

   如果说几十年商海沉浮的经历,让王老把权力、财富、名利的得失都看透了,放下了的话,那么登山则是王老试图参悟生死之举。在他《灵魂的台阶》这本书中他这样写道:“置身不可知的、令人敬畏的雪山,面对死亡随时降临的可能,经历身边山友倒下死去的悲恸,我学会了坦然面对死亡…”

 

   近几年,当他四处游历,从西藏到非洲,从热带雨林到大沙漠,从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观察中,他对死亡的态度更加豁达了。王老感悟到对待死亡实际上是一种态度,与其悲哀地去看待死亡,不如快乐地去赞美生命本身。

http://www.psycofe.com/upload/images/W020100921393330574128.jpg

徘徊的灵魂


   王老曾说当他从第七大高峰下来的时候,他的心很空。他心中的那第八座高峰在哪里呢?在哈佛游学的一年中,在微博上他曾两次提出“人生抛物线”理论。他说,人生就像一颗从枪膛里飞出的子弹,我的最高点已经过去了,现在处在下滑处,应该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了。”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人生的第八阶段将面对自我完善与绝望感的冲突。如果一个人获得的自我完善感胜于绝望感,那他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而以对人生本身超然的关心来面对死亡本身。老年期的自我发展危机在于一生经验的积累,如果回首往事,自认为心安理得,即可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如果悔恨旧事,则难免晚景凄凉。

 

   对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王老很早就进入阶段理论的第八阶段。王老一直在追寻自我完善,试图克服绝望感,而他对抗绝望的方式则是通过做形象大使、做公益、“淡化”企业家的角色、登山,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享受着快感。当一个快感消逝的时候不得不寻求下一个快感,于是他游学,于是他开始追求爱情...

 

   借用他的书《徘徊的灵魂》中的话说:“近几年,不断观察自己,观察企业,观察社会,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社会越来越富裕,产业越来越庞大,我们一路狂奔,似乎停不下来。在狂奔过后的路上,是饱受创伤的自然,迷茫躁动的社会,还有我们自己徘徊的灵魂,都已经跟不上脚步。”

http://www.psycofe.com/upload/images/2e6fa738ab8f708ed4622508.jpg

夕阳无限好


    几天前傍晚开始一条微博被疯转:地产大佬王老与80后女星田朴珺在长江商学院认识后,两人产生恋情,王老已与前妻王江穗办妥离婚手续,并传说“净身出户”。自从游学哈佛以后,王老已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在消息被引爆后,围观者随即发出“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感慨。

 

    有网友经多方核实,王老婚变一事属实。财产分割一事太过私密,暂时难以求证。但依照硬汉王老的性格,“净身出户”可能性颇大。田朴珺与王老女儿年纪相当,曾有人在美国见她与王老一起学习英语。目前两人是否成婚尚未可知。

 

   一个名为“中国地产”的微博,代拟了一份王老就网上传言的回应。回应中说:1.家庭是社会基石,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维护、保护他的义务,我没有背叛家庭;2.个人感情是非常个人化的事,西方叫Privacy,我希望全社会有保护个人隐私意识;企业家也需保护;3.希望大家把更多注意力给万科正在进行的环保住宅活动。而媒体致电该大佬所在公司的高层时,对方称这属于高层私事,不便回答,请大家多多理解。

 

   有知情人士爆料,王老早已和前妻不合,曾经扮演《甄嬛传》的演员田朴珺和王石关系密切。据了解,2008年田朴珺曾吐露心事,私下里最欣赏的商界精英就是地产大亨王老,她经常向王老讨教房地产的问题。“在我看来,王石可以算是‘男人中的男人’,他非常有思想,并且深知如何在得失间作选择,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算是我的良师了!”

http://www.psycofe.com/upload/images/1351519001880.jpg

谁与王老夕阳作伴?


   哲人说,拥有生命的代价,就是要忍受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开始是一个巨大的偶然,但生命的最终结束,却完全是不由分说的必然。曾经辉煌地活过的人,如孔夫子、秦始皇、爱因斯坦,他们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留着他们曾经活过的印记,但是,很久以来,我们都没有听到过关于他们的新消息了。不管死亡之后是否有另外一个世界,但若我们不再有联系,那就意味着死亡是永恒的隔离。这样的隔离,足以让很多活着的人恐惧,尤其是人到中年。

 

   中年危机一词源起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贾克斯(《国际心理学杂志》1965年)。到了中年,人开始清醒认识到死亡的存在与不可回避性,死亡意识把一切生活与追求变得无意义,并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内在焦虑与恐慌。中年人的自我感、生命的信任、价值信念会产生一系列瓦解,为了逃离这种无意义感,人们会以完全不同的价值方式去生活。这不由让人联想起,王老刻意“淡化”企业家的形象,征服世界七大峰,赴美游学…

 

   中年危机来源于一种信仰危机,过去我们信赖自己,或者信赖自己追求的东西,现在需要更大的情怀来容纳死亡并继续我们的人生目的。宗教信仰可能是解决中年危机最好的途径,当生命属于更大的团体,我们就不再那么害怕死亡。除此之外,专注某种伟大事业和及时行乐也是人们逃避死亡感觉的方法之一。

 

   除了信仰危机,对自己的性能力缺失了自信也是男性危机感产生的原因之一。恐惧自己不再对年轻女性有吸引力,或者性活动中感觉有些力不从心,都会让曾经雄赳赳、气昂昂的男人产生自我感丧失。从经典精神分析思想看,性能力是男性自尊的唯一基础,性欲的实现与满足是地球上所有雄性生命发展的首要任务。假定一个男性对异性吸引力与性欲保持的非常完美,那么他就不会遭遇中年危机。坦诚地说没有一个中年男人不迷恋年轻女性的味道与身体,王老也不例外,这不仅仅为了性欲,更多为了感觉自己还没有落伍。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www.psycofe.com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王石放弃婚姻追爱情,我们的爱情在哪儿?


男人有钱就变坏,王石真变坏了吗?


从董洁婚变看女人婚姻四大底线


测试:
你有命嫁给有钱男人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