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乐 月照松林 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马拉松发源于古希腊,在国际上非常普及,尤其流行于欧美国家,近年来这股旋风刮到中国,并迅速被国人所接受。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30多个大城市举办过马拉松这种形式比赛。上周日广州刚刚举办的“广马”就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0名参赛选手开跑。
据广州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透露,2014年的广州马拉松办赛经费达2000万元。其中,广州市政府掏了500万元(仅相当于央视的直播费),其余的1500万元由赛事运营商承担。可能有人会问,花2000万举办马拉松值不值?
经过向有关方面了解,蔷薇得知,成本2000万元的广州马拉松,只要跑起来,就能撬动8000万元的直接收益。于是,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跑马拉松,是一项“吸金”新技能!
时下的马拉松已进入市场模式,远不止跑步出汗那么简单,其背后还存在诸多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考量。从参赛者的装备就可看出跑步经济的一个侧影,如今人们越来越舍得在装备方面下血本,“一双鞋+一身运动衣裤”的极简跑者越来越少,随随便便一身装备几千元人民币的现象很常见,加上外地跑的食宿、交通支出,每次参赛都是一笔不菲的消费。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马拉松赛本身就是一身“金”。体育用品销售、上游制造、培训场馆、博彩、旅游等,商业元素渗透进赛事各方面;由于马拉松往往有央视全国直播机会,现场位置变得“寸土寸金”,马拉松赛本身的冠名费也日渐走高,为拿下北马这样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体育品牌要支付上千万元赞助费;至于赛事外延,更是兵家必争之地,PR推广、咨询和房地产公司在此激烈角逐;更值得关注的是,非洲名将长期垄断世界长跑舞台,他们可以提升马拉松赛事水平,但其实也给自己挖了“专属”金矿。
此外,马拉松还对城市形象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每年马拉松赛,媒体蜂拥宣传,名将出席造势,电视全程直播,对于城市是个再好不过的营销,如创办于2003年的厦门马拉松,就因美丽的滨海路线及周春秀、孙英杰等名将的先后助阵,赢得了举世关注,而厦门的风貌人情也跟着一起做了宣传。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既然马拉松充满商机,承办商赚得盆满钵满,为何财政还需要另行投入500万元?而且,在2000万元的总投入中,居然有1/4用于赛事直播,这种花销的必要性有多大?要知道,这其中还没有算上因交通管制而带来的扰民成本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虽然所有城市的马拉松都打着全民健身的旗号,但主办者真正的用意全在提高城市形象。几乎所有城市都将举办地点放在了市中心,广州在前两年甚至还试图将路线安排在高楼林立密不透风的东风东路。
与此同时,当跑马拉松已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跑者”也变得越来越多。早晨或者晚上,在城市公园绿地、城市街头,你随处都可以看到很多“跑者”;在朋友圈里最近也多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跑友”平时除了晒美食之外,开始分享个人跑步路线。很多人都说,跑步是所有体育项目中对于运动技巧、装备成本要求较低的项目,是现代人进行体育锻炼最简单的方式。可以说,正是由于中产社会的来临和运动社交的出现,使跑步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带来了马拉松赛事的兴旺,而不是一年一次耗资巨费的马拉松,带来了全民健身的发展。有关部门曾强调马拉松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而事实上,全民健身的旺盛需求,也不是一次两次马拉松所能承担得起的。
在不是狂欢胜似狂欢的马拉松背后,我们也不难看到体育设施的捉襟见肘,和为大型赛事建设的体育场馆的闲置荒废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绿地难觅,社区体育设施匮乏,小小的公园里挤满了晨练、跑步和跳广场舞的人群;一方面,专业健身场馆价格高昂,公共体育馆要么因为位置偏僻或管理不善而几近荒废,要么仅仅只让出部分鸡肋时间免费开放。
当然,也不是全都灰色,广州也正在为此做出努力。目前已经看到的是,中小学体育设施正在逐步向市民开放,部分健身场馆也开始试行全天免费加预约模式。
马拉松的宗旨不应是“吸金”,再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只是一场意外之喜。将目光聚焦于马拉松的生意效益,无疑背离了马拉松赛事的初衷。如果一场声势浩大的马拉松,不能引发对体育设施投入的重视,不能引起对空气污染和行人弱势路权的关注,那么这样的狂欢多少都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感谢博乐月照松林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
感谢好友 增广贤文
赠玉
竞技体育成本高
其实里面藏奥妙
乘机宣传打广告
还可悄悄鼓腰包
感谢好友 修缮
赠玉
朋友文笔生光辉,
佳作绽花郅葳蕤。
连篇累牍都精彩,
人众比肩竞相睽。
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