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乐于晨春雨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孟浩然是唐代颇有名气的文人,他极富灵气,其文采卓尔不凡。他与王维并称“王孟”,因为曾隐居鹿门山,后人又称孟鹿门或鹿门处士。他“未禄于代”,终身布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对于他的仕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互有轩轾,不一而足。
李白对孟浩然是羡慕得五体投地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自幼便立下大志,希望靠着自己的诗书和才华求取功名,光耀门楣,济世安邦。但是,年轻气盛的他锋芒太盛,结果因为写了句“不才明主弃”,惹怒了唐玄宗,从此仕途不济,未能了却鸿鹄云天之望。孟浩然见做官无门,只得怅然离开古城长安,弃仕归隐。
孟浩然的归隐,表明了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是为了建构清高耿介的人格,是为了追求自己所企及向往的闲适、自适的人生境界,孤芳自赏,随意自适。当孟浩然在官场遇挫的时候,不是奴颜卑膝、曲意阿谀,不是曲里拐弯,曲径通幽,而是遁迹山林,啸傲风月,这就是他对世俗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在与自然为友、天人合一的境域中,他摆脱了俗世的纷扰,脱离了仕途的俗念,寄情于变幻多姿的大自然中,从中汲取灵感,并以山峦、树木、松月、飞鸟和鸣蝉等为素材,写下了“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意象万千的诗句,开创了盛唐的山水诗派。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首《夜归鹿门歌》首先勾勒山寺钟鸣、夕阳西下,人们争渡、竞回江村的喧闹画面,这是“喧闹”的世俗之境,有尘嚣之气,而孟浩然不屑与这种行为为伍,径自棹舟归隐鹿门,接下来,就推出了“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的清幽之境,可以说是两种场景,前面衬托后者,构成了一个幽静的意境。全诗歌咏了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怀,表达了诗人的隐居乃迫于无奈。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这首《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是孟浩然早年隐居于涧南园时所作,首联道出诗人安家于郊外田园之中;颔联道出了隐居田园的原因,即为此处安静不与城市的喧嚣污染;颈联写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能垂钓,能放歌,俨然是种无拘无束的逍遥生活;尾联的幽栖和静者均着重点出隐居之事。全诗语言淡然,直如陈述,道出田园生活的恬静自然。可见,这种生活正是淡泊不求名利,宁静以明远志的孟浩然所乐于的世界。
孟浩然一直在淳朴的田园中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的隐士生活全是闲情逸致:喝酒,写诗,养花,种草。偶尔去逛逛寺庙,去周围山间徜徉;来了朋友,就谈谈作诗作文的法门,商略着游仙游道的路子。大好的春天,处处闻啼鸟,他还能“春眠不觉晓”。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他昼夜以山水为伴,浑然忘我,创作了许多流芳后世的名篇佳作。
除此之外,隐居山林中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就如早年同样隐居于襄阳的辛谔,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过从甚密。早年,孟浩然住在涧南园之际,辛大常去孟浩然隐居的南亭,这首题为《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就是当时二人亲密交往的写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有人说,孟浩然尽管置身清幽的隐居之境,但还是眷恋喧嚣的江湖的,潜意识下对仕途的渴求并没有泯灭。说不定,他一再肆意渲染的隐居生活未尝不是沽名钓誉的隐性功利手段。也有人认为,孟浩然归隐山林是消极的,是一种逃避、和退缩,实不足取。因为孟浩然所处的唐朝还是比较昌明的时代,他大可通过持续的科举考试,在失败中奋起,也并不是没有走向辉煌仕途的可能,如此草率隐居山林,未禄于代,是不自惜,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以我之见,在当时专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人的发展空间是逼仄的,所以,选择隐居也实属无奈之举,说不定也是蓄势待发、甚至是东山再起的谋略。当然,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效法隐者,应该有直面人生的气度,甚至有孔子所倡言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感谢博乐
于晨春雨
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讲坛》栏!

11月26日起此博选登在新浪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
)

感谢好友 赵有勤 赠玉
唐代诗文盛,田园孟浩然。
远离官宦处,挚爱水和山。
感谢好友 增广贤文 赠玉
盛唐诗歌昌
浩然美文章
一生在田园
人品闪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