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乐于晨春雨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在古代,“桑梓”是家乡故里的代称,“桥梓”则代表父子之道。古人极重孝道,认为屋前种梓屋后栽桑,可以彰显“为子之道”,让子孙后代奉行孝道。于是常将梓树和桑树栽种在自家房屋四周,冀望家中子孙在梓桑精神的熏陶下,能彰显“为子之道”,世世代代恭敬孝顺父母长辈。
早在在东汉时期,房前屋后种梓栽桑的习俗就已形成,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中有这样的记载:“按〈杂五行书〉曰:‘舍西种楸梓各五根,令子孙孝顺’,所以人家多种于园亭。”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古人在为数众多的树种中,偏偏选中桑和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朱熹集传有道:“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意思是父母先辈在宅前屋后栽植的桑、梓二木全身是宝: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
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注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梓栽桑,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如:《诗.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诗句的大意是:父母栽下桑与梓,敬它如同敬祖先。儿子哪有不敬父,孩儿谁不靠母亲。
后来,“桑梓”一词由指代父母扩大到指代故乡。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骊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的名句。而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写道:“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述说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因思念家乡,到南阳故里缅怀祖先,巡视父母故居的故事。东汉末年,蔡文姬被匈奴掳至北地,作《胡笳十八拍》,其中有诗句云:“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这几句诗表明蔡文姬之所以忍辱偷生,是想在有生之年能“归桑梓”。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慢慢成了汉语中“故乡”的代称。如: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即有句云: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思亲赋》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孝感赋》中亦分别有句云:“悲桑梓之悠旷,愧丞尝之弗营”、
“恋丘坟而萦心,忧桑梓而零泪”。这一用法在唐代的诗文中更为常见,如:“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李德裕)、“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谢病始告归,依依入桑梓”(王维一)。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这一点从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这句话中可得到印证。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
梓木在古代还被列为五大“社木”之一。社在古代是指司土地之神,社木是代表土地神的树种,神圣不可侵犯。五大社木是指松、柏、梓、栗、槐。《尚书·逸篇》称:“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可见梓木是代表南方的土地神。
早在西周,梓树就被人们栽于住宅、庭院和乡间道路上。梓树木材质地坚实,耐朽耐湿,纹理美观,不生虫,用途广泛,素有“木王”之称。如宋陆佃在《埤雅·释木》中说:“今呼牡丹谓之花王,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梓木适合用来制作各种器具,于是古人把制作木器具的木工雅称为“梓人”、“梓匠”。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尚书·梓材》中这样解释“梓人”的名称:“梓,木名。木之善者,治之宜精,因以为木之工匠之名。”因梓树木材多纹理,古人认为其颇有文采,刻版印刷书籍时,多用梓木。另外,雕版用材要求木质较硬,耐印率高,纤维细匀,吸墨与释墨性均匀,材质优良的梓木也符合这些要求,故称刻板为“梓板”、“刻梓”或“梓行”。至今,书籍刊印仍被称作“付梓”。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古人在为数众多的树种中,偏偏选中桑和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朱熹集传有道:“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意思是父母先辈在宅前屋后栽植的桑、梓二木全身是宝: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
前一篇:中小学择校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后一篇:落红满地春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