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太祖废公荐、开殿试、立特奏名

(2013-09-09 22:05:48)
标签:

宋太祖

废公荐

开殿试

立特奏名

感谢新浪博乐 常明章 推荐本博上首页!
宋太祖废公荐、开殿试、立特奏名

    在古代,科举无疑是一条最能激发人勤奋读书的路径。无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总有读书人心无旁骛,埋头苦读圣贤书。
    古代科举制一度秉承着“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它雏形初具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之久。
  而唐宋之际,无疑是科举制度变化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如果说“开科取士体制,至唐时大臻完备”,那么宋代则将这种“完备”推向了极致。这与宋代国势衰弱、兵力不振相反,宋代文化高度发达,人才辈出。而这一局面的开创者,正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对科举制的改革,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科举考试是与推荐相结合的,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所以,唐代也盛行“走后门”。考生在考试前奔走于“当世显人”(一般为主考官)之门,投献文章,赠送礼物,以期得到他们的推荐。
  唐代诗人朱庆馀,曾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以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更妙的是,张籍看过以后,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把朱庆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而到了北宋,宋太祖于建隆三年(公元962)九月,下诏废止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诏文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九月,宋太祖又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又再次下诏,重申这项禁令。
  废除“公荐”制,使得北宋的科举选拔人才更为公正合理。从宋代开始,凡是贡举及第者都变成了“天子门生”。
    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在朝堂外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于三月辛酉(七日)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及第的进士,当时新录取的进士有11人,诸科28人。
  在宋太祖的简单试探下,果然发现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进士武济川(李昉同乡)、三传刘浚材质最陋,应对失次”。宋太祖大怒之下,毫不留情地撤去二人的功名,将其退回原籍,同时将主考官、翰林学士李昉降级处分。而李昉原录取的进士中,有10人落选。落榜进士徐士廉经过皇帝亲自复试,才能卓越,则成为了进士。这一举措可谓是开殿试风气之先,从此以后,殿试便成为科举考试的常态。
    众所周知,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最后的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因此,殿试,又称廷试。这一制度虽起源于武则天时期,却最终由宋太祖创立。宋代殿试的时间一般在每年三月,地点在讲武殿(后改称崇政殿)。殿试纪律很严格,不准考生夹带文集,搜身后方可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考,一些关键的环节也由皇帝把持,如选定试题、临轩策士、唱名、审定状元等前十名的名次等。
    由此可见,宋太祖创立殿试,也是为了杜绝营私舞弊的现象,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为那些无权无势的寒门学子提供更多的进仕机会。
    科举考试与当今的高考一样,中第者自然是欣喜若狂,春风得意马蹄疾;但落第者则黯然伤神,一蹶不振。屡试不第者甚至铤而走险。唐末的黄巢屡试不第,最后与王仙芝去贩卖私盐,走投无路,起兵造反。如果黄巢生在宋代,就不会这样铤而走险了,因为宋太祖创立了一个特有的政策——“特奏名”,只要是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积累到一定的年龄和参加考试的次数,就可以直接参加皇帝亲自举行的殿试。如果他真有才能,获得皇帝赏识,还可以谋个一官半职。
  由于是皇帝特予推恩,所以“特奏名”又称“特科”、“恩科”。尽管到了北宋中后期,“特奏名”出身的士人未免有些被人看不起,但毕竟给天下无数士人(尤其是那些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的进仕机会。
  宋太祖为了申明此举的意图,还下诏说:“朕务于取士,期在得人,岁命有司大开贡部,进者俾升上第,退者俟乎再来。”意指此举是为了优待老而无成的举子,让每一个科场失意的士子都有下一次成功的机会与希望。
  “特奏名”制度的设立,使科举更具有吸引力,它意味着取士名额的扩大,使读书应举的前途显得更为光明。而通过这一制度,宋太祖也将天下英才全部收入彀中,既获得了人才,又消除了某些不稳定因素,真是两全其美呀。







感谢博乐常明章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讲坛》栏!

宋太祖废公荐、开殿试、立特奏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