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说出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首都;能将70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认识的汉字多达2000多个”,“学过瑞思课程、钢琴、轮滑、冰球……”,“已完成Pre-K、K、prerise三阶段学习、进入S1课程。除此之外,课外还学习了钢琴,中央音乐学院专业老师一对一授课……”真不敢相信,这些是幼儿园升小学的简历!一位大学生网友说,看着这些幼儿园孩子的简历,自己都自愧不如了……
据了解,近年来,幼儿园升小学要制作简历的风气愈演愈烈,甚至上幼儿园的小孩都需要简历。广州市越秀区一重点小学的老师诉苦说,仅仅一个上午,他就收到了十几份幼升小的简历,最厚的简历有近百页纸,简历中详细描述了小孩在文理、英语、绘画、舞蹈、体育等各方面发展均衡,而且表现得很优秀,甚至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并拿到好名次。
这些让大学生都汗颜的简历,制作极其精美,内容丰富多元,尽善尽美。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从幼儿园升上重点小学,竟不惜花费近千元请专业人员制作一份精美无比的简历。对此,也有很多家长不以为然,认为一个才几岁的小孩,能有什么经历呢?
幼升小拼简历成风,说白了就是想“以简历制胜”,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已进入功利化的极致。从教育经历、课外学习、体育运动、阅读、个人特长、参赛及获奖情况等情况来分析,这绝不是孩子的天赋与爱好,而是在所谓“不让孩子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理念的裹挟下,家长们的选择与好恶。孩子的成长路径,在父母的操控之下,没有最超前,只有更超前;而父母被拖进幼儿园“争夺战”中,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
按照儿童身心成长规律,0至6岁的儿童,应该以接近自然为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过早给幼儿灌输各种知识,提前让幼儿“小学化”,这是拔苗助长的做法,直接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对儿童的成长有害无利,更是教育功利化的极致体现。
司马懿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学习。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教老师──家长,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学瑞思课程、学钢琴、学S1课程,这就如要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吃坚硬的食物一样,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孩子年龄那么小,就强迫要求他们背多少首古诗,弹多少支钢琴曲,完成Pre-K、K、prerise三阶段学习,如果学不好家长还会呵斥、打骂,家长越着急,孩子越害怕、紧张,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孩子能得到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幼儿往往因此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还未正式开始学习,就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才是最致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各地的应试竞争已从小学阶段下移到了学前阶段。家长们在孩子的升学环节上神经紧张、较真使劲,被升学的连锁效应牵着鼻子走,在幼升小阶段就开始拼简历,这是教育功利化的结果,也是孩子们幼小心灵无法承受之重。幼升小拼简历,比“本事”,孩子们在本不该如此匆忙的年幼时光中,被各种所谓的希望与期待裹挟着、推搡着,在各种被催促、被提前、被竞争的无奈里,最终沦陷到被透支。幼小的童年满载着沉重的气息,漫漫竞争之路过早开始,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由此可见,幼升小拼简历是一条害人的“起跑线”。大家都害怕输在它前面,都想“偷跑制胜”,结果,幼升小拼简历之风愈演愈烈,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孩子集中报考少量优质小学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幼升小”变成一场“无声的战役”,一边是家长们四处奔走托关系、找熟人,拼简历,一边是孩子们牺牲了童真和欢乐,揉着惺忪的睡眼赶在去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的途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的家长对所谓的“优质教育”已经望眼欲穿,家长为孩子寻找优质教育资源似乎已经濒临疯狂的状态。要解决“幼升小拼简历”等疯狂问题,让学生家长回归理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均等化,从思想上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政府及教育部门要敢动真格,对于以排名论高低、以升学率论优劣的学校进行严厉处罚,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公平教育的“阳光”下。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们则应该根据自己的环境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要脱离实际、勉为其难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克服教育功利化是国民的期盼,也是主管部门的责任。幼升小拼简历之风不可长,呼吁有关部门对一切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对幼儿园的指导、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我国幼儿教育沿着健康的路子发展。还孩子们一个清静、快乐的童年,让孩子们将幼儿园的快乐时光从容珍藏,开心自信地走进小学的大门。
感谢【心动文苑】圈笑靥推荐本博上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
感谢博乐付子老师审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