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阳登高畅秋志

(2012-10-22 09:09:59)
标签:

广州

重阳节

登高

习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是一个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广州历来都有重阳登高转运的习俗,在这个“阳极必变”的日子里,广州人都要呼朋唤友前往白云山登高游玩,避灾转运,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据统计,从前日12时起,至昨晚8时止,广州全市登高人数已达24.5万人次。而且今年重阳节不少老广将登高的地点移师至600米高的广州塔,因为这样既符合‘重阳登高’的习俗,又能看看亚运之后面貌焕然一新的广州全貌,一举两得。我们单位则组织我们登雷达站,当我们在飒爽秋风中登上雷达塔顶之时,一览群山小,顿感气韵苍茫,意境辽阔。
    重阳登高,由来已久。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的就是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较生动地反映了唐人过重阳时宴饮友人、把酒赏菊的风俗。
    据悉,在上海,因为附近无山丘,市民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相聚甚欢。而北京的市民,重阳节喜登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而闻名天下,成为当地市民登高的首选。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登高。
 
  关于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人们认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之日,要离开家前往山上游玩,以躲避灾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另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农民把这种上山采集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了。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郊游和登高望远。
  各地重阳节还有佩茱萸、簪菊花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茱萸节”。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茱萸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因菊花又名“延寿客”。从唐代起,重阳节时人们就很喜欢佩戴菊花,随后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也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所以说,茱萸和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重阳登高畅秋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