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紫蕊檀香在【乌斯怀亚】力荐本博上首页!感谢客服曹景胜老师核审!

7月21日上午10点起,北京市房山区整整下了8个小时大到暴雨,首都北京一天之间沦为“水都”,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据市政府通报: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的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全市因水灾死亡37人。暴雨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116.4亿元。
在暴雨面前,即使是首都北京,也显得如此脆弱不堪,真令人难以置信。在这一周时间里,全国近14亿双眼睛都在盯着首都北京,网上大量的言论都在指责北京的城市下水道不科学。京城的这场强暴雨和内涝灾害,让我联想到广州。如果那场暴雨南移,广州的下水道能顶得住吗?身处多雨的南国,排水管网可是城市的地下命脉呀。
翻阅有关资料发现,广州城内,蜿蜒6000余公里,83%的管网达一年一遇排水标准(即可抵御50毫米/小时的短时强降雨),达两年一遇标准的管网不足一成,自“六运会”之后,广州城市下水道20多年未做任何调整,依然沿用前苏联的设计模式。虽然蔷薇没有多少排水专业方面的知识,但看了以上数据之后,真的很为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下水道现状揪心。排水标准这么低,竟然20多年未做系统调整!20多年,广州城市经历了沧桑巨变,但地下排水管网的时钟却基本停摆,依然旧模样。假如北京这场特大暴雨发生在广州羊城,会是什么样子?广州能扛得住吗?政府如何组织防御内涝和救灾?
事实上,近些年来,每每雨季来临,羊城广州都变身“洋城”。很多人认为,中国城市落后的地下排水系统,是逢雨必涝的罪魁祸首。广州2010年遭遇了“5·7”暴雨,市政府的通报材料指出,广州市现有排水管道仅有9%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而这还是广州市2009年花了9个亿用于“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228个水浸“黑点”,包括增大排水管径、增设必要的排水泵站,进行改造升级后的结果。据此,专家表示,广州排水系统同样不容乐观,同样亟待提高内涝防御能力。
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主任谭东平告诉媒体,“治水”之后,广州不少水浸黑点成功摘帽,岗顶、暨大等“黑点”建设了强排设施,局部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但总体来说,广州的排水能力并没有整体提升。“如果碰上北京那么大的雨,国内没有城市敢说自己不发生内涝。”多年从事排水工作的谭东平指出,广州下水管道排水能抵御50毫米/小时的降雨,极限雨量是80毫米,如果超过这个雨量,广州很多地方都将出现水浸,因此,广州也亟需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广州,不仅城市功能、容量无法与现今相比,而且,城市的“水环境”和基本排渗水格局也早已发生根本变化。那时,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不高,大量雨水可被地表吸收下渗。而如今,整座城市都几乎处于硬壳地面的包裹中,尤其是中心城区,地面几乎丧失了吸渗雨水的功能,雨水主要靠排水管网排泄,因此,稍大点的雨水便可能在城区汇聚成“河”成“海”,对此,“苏联模式”肯定无法预计到,显然应做必要的“系统重建”。
2010年广州遭遇“5·7”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07.7毫米,市区平均降雨128.45毫米,中心城区和北部地区均超过特大暴雨标准,在这场暴雨中,广州共出现118个内涝点。而2011年的“10·14”暴雨,广州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116.47毫米,天河降水达到242毫米,全市出现26处内涝点。从雨量上来说,近年广州市还没有遭遇过像北京“7·22暴雨”那种雨量的暴雨。广州市某排水专家指出,一旦全市平均雨量超过150毫米,广州也难以避免大规模水浸。“因为广州和北京一样,排水标准基本上是一年一遇。遇上60年一遇的降雨,远远超过管道排水能力,靠人工抢险是难以回天的。”
专家们的话再次验证了这些年城市建设中“重面子轻里子,重地表轻地下”的尴尬。其实,即便从经济和效率的角度讲,若把这些年来每逢大雨即层层动员、严防死守,雨过之后又东挖西填、修修补补所耗费的巨额资金汇总起来,恐怕也差不多能建一个像样的,或者至少比现今排洪标准更高的地下管网系统了。
城市如人,不论其外表如何光鲜,但若“泌尿系统”不畅或结石,最终也会变成整座城市的巨痛。这些年,广州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华厦多了,街道靓了,但在看不到的脚下,陈旧的排水系统仍在负重运行,每遇大雨暴雨便警报频频,如此状况让人怎能释然?因此,有识之士呼吁,一个好的城市,除了有市政设施以外,还需要有“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不能“重面子轻里子,重地表轻地下”!



感谢紫蕊檀香在【乌斯怀亚】圈力荐本博上首页声音栏!感谢客服曹景胜老师核审!

感谢《美玉良言》圈推荐蔷薇当选为新浪草根名博圈优秀管理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