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2011-09-25 16:58:44)
标签:

翠亨村

孙中山故居

辛亥革命

酸豆树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全球华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随“海外华媒采风团”,来到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开始了我的寻找之旅。

 在翠亨村西南角的孙中山故居前,每天都有大批前来寻找辛亥革命精髓和革命先驱足迹的华人华媒。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故居庭院一侧那棵中山先生亲手栽种的、犹如卧龙盘踞的酸豆树,撑开一伞浓荫,默默地迎候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在静静流逝的岁月中,酸豆树见证着中山精神的起源与延续,见证着辛亥革命的风云之初与百年风采。
 孙中山少时被人们称为"石头仔",常跟随二姐孙妙茜去砍柴、割草,很少穿鞋子,也很少吃到米饭,常以番薯充饥。少年时代的的乡村生活,给了孙中山一个思想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强健的体魄。翠亨村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的冯观爽老人,他常在"石头仔"家门前的大榕树下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述当年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起义反清的故事。每一次,"石头仔"都听得十分入神,对洪秀全非常崇仰。在村里与小伙伴玩游戏时,"石头仔"总是以“洪秀全第二”自称。一次,"石头仔"因反抗邻居"豆腐秀"二子的欺侮,还砸烂了他家的大铁锅。大榕树下的革命思想启蒙,已潜移默化,让少年孙中山形成独立不羁的性格。13岁时,"石头仔"被送到美国檀香山读书。1883年,18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返家,带回酸豆种子,种于自家门前。小小酸豆成活了,青年孙中山也立下革命的志向。   
 1894年初,孙中山在翠亨村家中的书房里写下了著名的《上李鸿章书》,随后,中山先生拉上他的朋友陆皓东作陪,信心十足地踏上天津的上书之路。但寻求和平改革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孙中山愤愤不平地离开中国,再赴檀香山投奔他的富商哥哥孙眉。在檀香山,孙中山有稳定的居所可以进行革命宣传,而且当地华侨的思想比较开通,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孙中山有哥哥的经济支持,在当地开展革命宣传,点燃革命火种。当年11月24日,孙中山参与组建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的兴中会,逐渐走上寻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后人认为,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毕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而奋斗。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百年后,孙中山这个名字依然留在后人的心中。近几年,到中山故里寻找伟人足迹的人数不断攀升,无数的华人华侨怀抱敬仰之情,纷纷前来瞻仰孙中山故居,缅怀伟人事迹。全球华人华侨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为祖国的富强,和平统一,政治文明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观完翠亨村,大家纷纷在中山故居拍照留念。我站在酸豆树下,抚摸着粼粼树干,仰望参天绿伞,心中感概不已,伟人与奇树,都赋予历史不朽寓意。经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酸豆树仍然斜卧院中岿然不动,球型的树冠依然枝叶浓密繁茂,生机勃勃。 “酸豆一株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阶前古井苔犹活,村外木棉花正红。早识陈胡怀二志,何期汪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郭沫若1962年题的这首诗,是伟人孙中山短短一生中几经磨难,屡受挫折,但始终坚守革命志向,不屈不挠的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中山故里寻找伟人的足迹



      
欢迎分享:http://weibo.com/1676775950/profil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