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州:一座中国最古老的小城

(2011-01-05 23:30:43)
标签:

韩愈

潮州话

宋帝昺

韩江

潮州菜

潮州:一座中国最古老的小城

 

    12月上旬,曾与先生回了一趟他的老家潮州,回来后,潮州这座中国最古老的小城就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思絮总是无端飘回那座古城,不知不觉中,抛却了世俗的烦嚣和浮躁,心中充满了安宁和温馨。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取“潮水往复”之意,命名于隋朝。潮州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从闽南莆田迁入潮州,秦朝属南海郡。潮州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自唐朝韩愈被贬至潮州开始,潮州兴学重教,孕育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为潮州赢得“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岭东首邑”等美誉。

    千百年来,潮州一直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包括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镶瓷、潮州菜、潮州小吃、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潮阳秧歌、饶平布马舞、普宁英歌舞等为主的独特潮州文化。据了解,潮州话源自闽南方言莆田话,莆田话又是中原汉族从中原移民到莆田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在古体诗和对联中最为关键的平仄和古韵,现代汉语已经很难体现,但用潮州话来念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说,潮州方言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至于潮州话究竟是语言还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

    到了潮州,我最爱吃潮州菜,虽然潮州菜用料普通,但制作非常精致,很讲究色、香、味、形、名和搭配菜、饭(粥)、点、酱、茶,还特别讲究颜色和味道,讲究煎、炒、氽、炸、蒸等制法,烹饪工艺和餐桌礼仪非一言可道尽。在潮州的大街小巷,各种潮味小吃琳琅满目:香酥可口的春卷,甘香清甜的芋泥,外形精致的鼠曲粿和绿豆沙酥饼,令人垂涎的炒粿条和蟹王面,用银耳、莲子、红枣、百合、香菱打底的的鸭母稔以及咸中带甜的佛手瓜老香黄茶和老药橘茶等等。

    除潮州菜之外,在我的印象中,潮州的一切东西都很精细,潮州木雕,要贴金箔上金漆;潮绣,要堆金线堆银线,讲究得不得了;潮州石雕,以细到比筷子更小比牙签略粗的圆雕透雕著称,代表了中国石雕最精细的工艺;潮州工夫茶,其繁复程序更是连日本茶道也要拱手称臣。

    我与先生虽然住在新区亲戚的新居里,但我们一有空闲,就喜欢叫上一辆人力三轮车,慢悠悠地回到老城区,在那些充满时光故事的街巷、老建筑里徜徉,缅怀着童年的点点记忆。潮州古城一直浸淫在至深的岁月里,那些老态龙钟的街道和古旧建筑依然默默地坐落在古城旧城区,蛰伏在窄窄的小巷深处,先生说,太平路是潮州古城原来仅有的一条最繁华的路,为了细细品味潮州古城残余的韵味,我们弃车步行,只见路两边的商肆零落,生意萧条,因为政府对潮州古城实施了拓展规划,商业中心已经转移到新城区,旧城区里冷冷清清,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留连、观赏,太平路上有一段重新修复的石牌楼街,24座牌楼环环相扣,上面刻着“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匾额,尽情诉说着古城当年的历史江湖地位。

    我们两人踱着缓慢悠闲的步子,在开元街、中山路、古城门和韩江边那些纵横交错的街巷留连穿行。常为了看一座老宅或一个商店,七拐八拐钻进某个小胡同,甚至绕进别人的小院,一些年代久远的屋斋,一些儿时的趣事和一段岁月深处的故事呼之欲出。

    先生告诉我,潮州是我国传统金属工艺的名产地,金银业最早出现于晋朝,现存山东曲阜孔府博物馆里的一套清皇室赏赐孔府的银质食具,就是清代的潮汕作坊所产。据我所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潮州全城有工艺作坊三百多家,从业人员达五六千人,是潮州金银饰品业的全盛时期。潮州古城至今仍保留着一条“打银街”,见证着百年来潮州金银业的“威水”史。

    潮州人最怀念的古人首推韩愈。当年,韩刺史反对皇帝在京城大费国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八千里路迢遥而来,却只当了8个月的地方首领,然而,韩愈在这短短的8个月内,为潮州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在古城留下了永恒的怀念,潮州的江山为这个河南人改了姓氏,江叫“韩江”,山叫“韩山”,韩江上的千年古桥,则用韩愈的侄子韩湘子命名。

    历时832年之久的湘子桥,自古至今倾注了不少地方官员和潮州人民的心血,历经数次修建扩建维护,得以保存至今且不断完善。据史料记载,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由潮州知州曾汪倡建,当时曾汪命人在韩江江心建了一桥墩,然后造了86条梭船,分别连接东西两岸,成为独具一格的浮桥。潮州百姓看到浮桥建成,夙愿成真,都很高兴,曾汪也自豪地说:“昔日风波险阴之地,今化为康庄矣。”因而把桥命名为“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康济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该桥,至绍定元年(1194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此后多位太守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接,形成了目前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后来,宋、元、明各朝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增筑桥墩,减少梭船。一直到了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对广济桥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重新修建”,建成后的桥西边有10个桥墩,东边有13个桥墩,桥中间由24只梭船连接。又同时在桥上架建亭屋126间,并联屋构筑了24座风格不同的桥楼,把桥名定为“广济桥”。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伦又增筑了一个桥墩,减少6只梭船。整座桥梁从1171年始建至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总共用了342年的时间,建桥时间之长在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

    广济桥的一大特色是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由于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形成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桥上“廿四楼台廿四样”,每个桥墩上建筑起形式各异、用途不同的24座楼台亭阁,而且各个楼台亭阁被先人们分别冠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摘星、凌波、仰韩等命名,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涵义,让人讶异其文化深厚、规模宏大,形式多样,装饰多变,“确实是世罕其匹”。每天晨曦初露,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入夜后桥上灯火高悬,酒肆猜拳呼令,还有歌妓丝弦,嘈杂不堪。故有人戏称,湘子桥是山寨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在韩江边悠闲散步,随意拍照,不少三轮车夫过来招揽生意,说要载我们环游韩江,带解说。都被我们一一婉谢了。先生就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我也常陪先生回潮州,如此熟悉的地方,还需别人来导游吗?我们顺着韩江大堤往北走,不断有人力三轮车敲着老式车铃,“叮叮当当”在我们身边滑行般穿梭而过。到了“鳄道秋风”亭,我们拜读了石刻碑文,凭吊韩愈当年在这里祭鳄的盛大场面,望着韩江对岸连绵起伏的韩山和滔滔不绝的江水,眼前好像掠过当年韩愈和百姓围歼、驱赶鳄鱼的壮阔画面,耳边仿佛听到“民视其湫,水已尽,巨鳄也随徙焉”的驱鳄胜利捷报,心中充满对先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潮州人还怀念另一个古人,叫“宋帝昺”。严格说,昺不是宋朝真正的皇帝,因为他丢了江山才跑到潮州海边来,但也许因为他是潮州大地上开天辟地以来来过的最大的官,所以潮州人对宋帝昺感情也格外深厚:南澳岛上有皇宋官兵饮人饮马的“宋井”遗址,凤凰山上有宋帝昺丢弃的拐杖落地生根后长成的“宋茶”,那棵古茶树至今仍是凤凰单枞中的“茶王”。名驰天下的潮州菜中最有名的,则是宋帝昺落难时在山民家吃的番薯叶做的汤羹——因为救君有功,这道汤羹被命名为“护国菜”一直沿袭至今。

    潮州,这座中国最古老的小城,处处充满一种怀旧感,被贬的韩愈,落难的宋帝,成了潮州古城的标记和潮州人最宝贵的记忆。即便是古城八景,也很怀旧很伤感:凤凰时雨、北阁佛灯、西湖鱼筏、鳄渡秋风……全都透着淡淡的伤感。那些天我漫步在古城的旧街老宅,常常看到人们三五围坐在一起,带着淡淡的忧伤静静地品着功夫茶,老街小巷里,不时有卖凉粉的潮汕妇女走过,推着小车,一手持瓷碗,一手拨弄金属片,“叮叮咚咚”地敲着,单调的声音缓缓传来,就像上了弦似的,平淡如水,一种怀旧感油然而生,就像在上演一部上世纪初的老电影……

潮州:一座中国最古老的小城

潮州:一座中国最古老的小城

潮州:一座中国最古老的小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