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探究:由一个公式引发的思考
(2011-09-01 16:37:26)
标签:
国民收入管庄房价储蓄消费 |
分类: 行业研究 |
说明:本文不属于工作内容,仅是自我对于我国国民收入的些许思考。
最近在阅读一篇论文时,由一个公式引发了我对我国居民储蓄与资本市场、房价、内需内在联系的联想。这个公式很简单,为大家熟知,即国民收入=消费+储蓄。为了方便下文表述,我认为有必要用字母进行替代,即Y=C+S。
为了更加简化对国民收入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想象单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情况。个体在获得当月的收入后一般会将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这就形成储蓄,剩余部分则将用于个人衣、食、住、行消费支出。这里我要探讨的重点是储蓄。储蓄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即构成商业银行负债,银行在吸收储蓄后需要留存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必要时还需要留存超额准备金,剩余的储蓄部分才能用来放贷,这就构成商业银行的资产。这里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商业银行吸收的储蓄都投入实物经济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商业银行不可能将所有的储蓄都转化为实物投资。传统的经济平衡理论中,要求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经济就是均衡增长的,货币供求就是平衡的,但随着Y的增大,用于消费C的比例缩小,而剩余用于储蓄S的比例将会增加,这其中一部分将转化为投资,其中一部分将形成一定规模的流动性较强的过剩资金。
储蓄既然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指实物经济投资),那么这部分储蓄干什么了?毫无疑问,资金是需要需求保值、增值的,再加上这部分资金本身是流动性较强的、过剩的,因此,变现能力强的金融交易成为其合理选择。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这部分剩余资金,金融市场才能发展起来,反之,就不存在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因此,我这里得出一个结论:储蓄剩余推动金融市场发展。
那么,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国居民储蓄过剩了吗?从我国广义货币M2近年来的规模与增速来看,储蓄是存在过剩的,应该还是严重过剩。结合上面储蓄剩余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结论,我们似乎很容推导出我国金融市场应该发展较好。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情况比想象的糟糕。我国股市在我国经济为全球最强劲的情况下,仍很弱势。谈到这里,我想你已经对我上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事实上,毋庸怀疑,上面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储蓄的剩余部分是完全或大部分否转化为了金融投资?如果没有转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转化的失败?我想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并不难。问题的根源即在于我国的高房价。高房价迫使绝大部分居民提高储蓄S,用于消费C的比例在本来已经很低的情况继续降低,换言之,民居的消费意愿降低了。储蓄S中会有相当可观的部分本可用于金融投资,但在高房价预期与投机炒作的氛围下,这部分剩余不会用于金融投资。换言之,高房价绑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与投资意愿,居民已成实实在在的“房奴”。在高房价扭曲的投资环境下,消费与股市如何能够发展?显然是不能发展的。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高房价的社会危害性了,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对于高房价的严厉调控。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国家的调控不能成功,那么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也就无从谈起,扩大内需的口号就只能是空号,资本市场也将长期处于不合理的背离状态中,资本市场将长久不能发挥带动消费良性互动的财富效应。
CunShan
Inve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