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发童书馆
启发童书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32
  • 关注人气:1,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发时间#《奥莉薇》与舞女

(2015-01-28 11:29:16)

by 徐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育已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的概念了,人们开始注重儿童的精神世界,总希望让他们接触些艺术作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绘画。


可是怎么才能把好作品介绍给孩子?太大太泛泛不行,太唠叨不行,太严肃也不行。


就在我们发愁的时候,《奥莉薇》这个名字又一次从我们的脑海中一跃而出,《奥莉薇》的作者伊恩·福尔克纳就能轻轻松松,不温不火地把很牛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http://mmbiz.qpic.cn/mmbiz/aKMwyqldlPFHEeVSXAyaWNEicibku5bspSmrcs6URo8TzFicIS0MNLibcttQ8jrIwicMb4gdfoYN9XtOQRQbbG701Hg/0


在《奥莉薇》的故事里,奥莉薇曾和妈妈、小弟一起去过美术馆,在那个美术馆里有一张奥莉薇最喜欢的画。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奥莉薇》中提到的那幅画吧。下面这张挂在墙上的画就是。



http://mmbiz.qpic.cn/mmbiz/aKMwyqldlPFHEeVSXAyaWNEicibku5bspSWelBxqT2PN7FGQQovgtyFiaJpXMoLlArtFVN9Hlysb24WuqibOmcPLeg/0

奥莉薇最喜欢的画

接下来的两张图中,有一张是《奥莉薇》中的原型,你能找出来吗?画面也许有些小,请你仔细看。


http://mmbiz.qpic.cn/mmbiz/aKMwyqldlPFHEeVSXAyaWNEicibku5bspSNICyu6vWRrseyNp6ibVvgicfRHDpeLS4V11oEcwHOweibx0LqEiagqEfDA/0

《舞台上的两个舞女》

http://mmbiz.qpic.cn/mmbiz/aKMwyqldlPFHEeVSXAyaWNEicibku5bspSxscWBx78G2bb5VT4ric7lUBibiaUBdCMEEMNFliaLxluRYwcdPZAKqq5qQ/0 《芭蕾预演》

答案请往下看。

《奥莉薇》中出现的图实际上是右面那张《芭蕾预演》中的一个局部,在《芭蕾预演》的右边,舞台的中央有两个正在跳舞的女孩,看见了吗,她们的后面还有一个坐在椅子上,穿黑礼服的男士。


在 《芭蕾预演》和《舞台上的两个舞女》中,这两个主要舞女的姿势完全一样,不同的是《舞台上的两个舞女》的背景是彩色的,舞裙精致亮丽,而且没有那个坐在椅 子上,穿黑礼服的男士,说明是正式演出;《芭蕾预演》中描绘的场景就朴素得多,显然是彩排的情景,那个坐在椅子上,穿黑礼服的男士说不定就是她们的教练。


那么这些画又是谁画的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印象派大师埃德加·德加的作品。


提起西方艺术史就不得不提起这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印象派的画家们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会有不同的颜色,他们力图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留住景物的瞬间。


埃 德加·德加(Edgar·Degas 1834- 1917)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喜欢画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1870年代初,德加迷恋上了舞台的光影,他以舞女们的舞姿为媒介,追寻台上台 下的光与色。他笔下的舞女不是名演员,也不是社会名媛,只是普通的演员,他如实地描绘了她们的艰辛、孤独、繁华与美丽,为此人们给了他“舞蹈女演员画家” 的称誉。


看到这,你也许以为作者伊恩对德加的介绍结束了,其实不然,再接下来的故事里,小猪奥莉薇在自己的想象中作了一个姿势,一个舞蹈的姿势。


http://mmbiz.qpic.cn/mmbiz/aKMwyqldlPFHEeVSXAyaWNEicibku5bspSsuWhkIluurRibAKIBam4c60h1rIqyKM6Cm6b1tPrQ8oxIPibXJy11gbw/0


其实这只小猪的姿势也来源于德加的另一张画:

http://mmbiz.qpic.cn/mmbiz/aKMwyqldlPFHEeVSXAyaWNEicibku5bspSbbPAnAxTq6KldgfVSCTF0icaDjycgXNRRibyTyr2hnNbYbEYEgHLq1xg/0

《舞台上的舞女》


就是这张《舞台上的舞女》,奥莉薇摆出的舞蹈姿势正是德加另一幅经典油画《舞台上的舞女》中的姿势。可见伊恩·福尔克纳是多么地喜欢德加这位画家,让他这么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奥莉薇》的故事,也走进了我们的世界。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是在《奥莉薇》里,文字中并没有出现《芭蕾预演》的作者和画作的名字,伊恩·福尔克纳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 觉得相对于作者和画名来说,他更希望孩子们记住的是画本身,以及画面所描绘的感觉和事物,淡去了名字的绘画会让读者在画面停留的时间更久,更容易产生好奇 心:“这是谁画的?”“这幅画的原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从而更愿意去寻找答案,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和父母的聊天的话题。


 

版权声明:启发童书馆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或授权刊登,欢迎朋友圈分享,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

启发童书馆

微信:qifatongshu

微博:@启发童书馆

启发阅读分享QQ群:110662380

http://s3/mw690/001PtpD6zy6OL3WQIkq0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