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扬中国行——“艺术的力量”(8)

标签:
大脚丫芭蕾端村荷风艺术 |
分类: 启发大师介绍 |
大脚丫女孩跳芭蕾
http://s6/small/001PtpD6zy6JCcMTujbe5&690
然而,贝琳达的大脚其实没有妨碍她的能力,她努力练习,使她的脚步轻巧灵活。所以,她的问题不是她的脚,而是别人的歧视,尤其权威人物的否定。
贝琳达放弃了表演,更糟的是,她开始怀疑自己,失去了自信。幸好,贝琳达没有完全放弃自己,仍旧和以前一样认真努力。当机会出现时,她又勇敢地重新开始。
贝琳达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恐怕不是她的脚,而是她身体里永远无法浇灭的热情,有时如活泉涌现,有时如暗流奔窜,使她忍不住要随音乐打拍子,忍不住要伸展、跳跃。她跳舞时的神情姿态展现出无比的欢愉和自信,就像在做自己喜欢做、又做得很好的事情的样子,充满迷人的生命力。她的热情、技巧、能力、专注,还有自信感染了所有的观众还有评审,使她成为了一名优异的舞者。
田埂上的芭蕾
http://s4/mw690/001PtpD6zy6JCcZetCHb3&690
而河北安新县端村有这样一群孩子,她们喜欢舞蹈,也能吃苦努力,却受限于乡村的条件,很难想象接触高雅艺术。
“荷风艺术基金”的李风先生在这个乡村投资办起了乡村学校,请来了最顶尖的艺术老师,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关於等几位老师每周末从北京到端村为孩子们上芭蕾课;中国爱乐乐团的老师们为孩子们上管弦乐课。
“艺术蕴含着战胜贫困的强大力量。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穷人最大的问题不是贫困,而是精神上看不到希望。”李风希望通过经典艺术门类的教育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和尊严,“感受什么是美”。
详细报道请见三联周刊:田埂上的芭蕾http://www.lifeweek.com.cn/2013/1010/42732.shtml
“艺术阅读教育”走进乡村小学
来源:燕赵都市报
http://s6/mw690/001PtpD6zy6JCd24EE5b5&690
本报保定电(冀中版见习记者韩亚聪)5月25日,在安新县端村学校的风雨操场上,5名小学生用手中的长号、圆号吹奏了一曲《樱桃树下》,悠扬的乐曲让这个乡村学校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当日,由启发文化与荷风艺术基金会合办的“艺术阅读教育公益活动”在这里举行。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大脚丫跳芭蕾》的作者埃米·扬女士、著名主持人及阅读推广人王凯等知名人士到场,并用讲绘本故事的形式,使孩子们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阅读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艺术所传递的情感和力量。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启发世纪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还向端村学校捐赠了大批世界优秀儿童图画书。
艺术化的乡村教育
走进端村学校的科技楼,电子琴练习室、小提琴练习室、芭蕾舞训练厅等专业化的艺术训练场所一应俱全。
据端村学校校长李建学介绍,该校拥有中国第一家农村儿童芭蕾舞团培训中心和有着130多人的管弦乐学习班,“我们学校的乡村管弦乐队即将建立起来,希望不久之后大家就能听到我们的音乐声。”
把艺术教育带到端村学校的是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李风。2013年3月中旬,绘画、合唱、话剧课、管弦和芭蕾等班正式开课,授课教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由于接受了正规化的培训,端村学校的孩子们看起来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他们可以大方地面对记者的镜头,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外来的客人聊天。
艺术需要书香点缀
“有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更需要书香的点缀。”这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对外合作编辑室主任袁淑萍对端村学校的最大感受,“艺术提升的是气质,文化提升的是内涵。”这是出版社与启发文化此行的目的。
当日上午,应邀而来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怀源、骨干教师盛捷、著名主持人及阅读推广人王凯等老师,给端村学校的孩子们讲述了绘本故事《大脚丫跳芭蕾》、《欧先生的大提琴》、《跳舞》、《大家来听音乐会》。他们细致讲述了故事的一个个细节,甚至对封面、封底、扉页都悉数讲解。孩子们则听得入神,并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对故事产生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一些留守儿童在听到《跳舞》时,眼含泪光。
当日下午,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启发世纪图书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向端村小学捐赠170册精选世界优秀儿童图画书。“出版是一门艺术,把这些图书绘本赠给孩子们,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阅读方式。”启发文化总编辑马力说,推广好书、推广阅读也是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
高雅艺术不该只是精英家庭的孩子可以享用,边缘儿童、弱势群体接受艺术熏陶后,会激发出他们的梦想,更加主动向上,投入更多的热情努力,变得自信、自律,精神上的给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改变人生。下面我们来看看艺术带来的奇迹。
委内瑞拉——音乐拯救计划
http://s9/mw690/001PtpD6zy6JCd94TK8d8&690
从2004年开始,全球音乐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南美小国——委内瑞拉。当年,一位来自委内瑞拉的25岁年轻人,以他出神入化的指挥技巧和魅力,夺得了德国马勒指挥大赛的头奖,震惊乐坛。由他执棒的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签约环球DG唱片,至今推出四张大受好评的专辑,其风头甚至盖过了欧美一流名团。只有十七岁的委内瑞拉低音大提琴手鲁兹成为柏林爱乐乐团最年轻的乐手。委内瑞拉中提琴手瓦奎兹连夺八项中提琴国际大赛头奖……委内瑞拉音乐家的整体性爆发令人瞠目结舌,欧美音乐家和教育家纷纷去委内瑞拉,都带着同一个问题,委内瑞拉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音乐奇迹”?
委内瑞拉音乐教育的“奇迹”,不在于该国“出产了”多少杰出音乐家(虽然也不少),而是音乐在过去33年来,拯救了好几十万个生活在贫穷社会边缘的孩子。他们之中许多人都曾流落街头,或是与偷窃和毒品为伍,是音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让时光回到1975年。阿布瑞在当年发起了一个名为“为了音乐的社会运动”的教育计划,目的在于让贫穷家庭的孩子也能拥有音乐,并保护青少年远离可能的犯罪之路。
然后,他们走到各个贫穷的角落,走到少年犯监狱,将乐器免费送到穷孩子手上。对于有身心障碍的孩子,他们则提供音乐治疗。初学音乐的孩子也能马上加入乐团,在合奏中学习,互相教导。没有孩子会被批评演奏得不够好,也没人质疑学琴时间太短或曲子太难。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音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从中感受美好。
这个体系在中文里常被翻译成为“音乐救助体系”——其正式全称是“青少年乐团体系国家基金会”这个体系从1975年开始创立,至今已成功运作37年。
该体系创始人何塞•阿布瑞博士,他最开始的设想是为贫民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乐器和乐团合奏训练,让他们远离街头的毒品和枪战,并能在音乐中得到熏陶和进步。第一次排练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地点是首都加拉加斯一个废弃的地下车库,只有寥寥十一个孩子参加,但阿布留博士告诉他们,你们正在创造一个历史。三十多年后,只有三千万人口的委内瑞拉拥有了一百五十个青少年乐团训练中心,一百多支青年乐团、数百支少儿和儿童乐团,接受乐队训练的孩子将近三十万,在体系内工作的音乐教师近万人。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老牌古典音乐传统国家——英国。
阿布瑞博士说:“作为音乐家,我梦想着让穷人家的孩子演奏莫扎特。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能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只能出自中产以上阶级?音乐教育应该触及到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