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尊重生命,保护动物——读绘本《动物园》

(2013-10-25 11:20:34)
标签:

转载

    周日一大早醒来,一睁眼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绘本,因为最近床头堆了高高一摞的书,除了书展得到的样书、自己买的书,还有编辑朋友们寄来的书,没来及整理,还被点妈唠叨了几句。于是,来不及穿衣下床,坐起来搂着儿子,心情舒畅的说,“儿子,咱们现在就读这本昨天葫芦爸爸和一群阿姨(月亮妈妈、芝麻花开、蓓蓓和如绘)送给你的这本《动物园》。”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不用多说,就是喜欢布朗的作品,而且早就知道这本书要出,去年的5月在MSN上与启发的编辑顾问余治莹老师聊天时,余老师透露过年内启发会出一系列安东尼.布朗的书,其中包括《动物园》这本,台湾翻译作《动物园的一天》。

 

http://s12/middle/6f8643b5t9aa590dbaabb&690跟余治莹老师MSN聊天记录

    早就盼着这本书了!

 

    (阅读开始)

    “你看看这个封面的人物画像是不是很眼熟啊,哪本书里的人物形象跟这些很相似啊?”

    “有很多小猪的那本书。”

    “你说的是《朱家故事》那本书吗?”

    “嗯,就是爸爸和儿子变成小猪的那本!”(这么肯定的语气,不错!)

    接着继续读,“作者:安东尼……,”

    名字还没有念完,点点脱口而出,接了一句“布朗。”(可以呀,小子!)

    “爸爸,老师给我们讲《我爸爸》这本书时,说过安东尼.布朗的爸爸让他好好学习画画的。”

    其实,布朗父亲的猝然离世对其的绘画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跟儿子上面所述有些出入,但是我并没有纠正他,孩子能对一个作者的背景产生兴趣已经很令我吃惊了。

    “你还记不记得你看过他画的其他书呢?”

    有点反应不上来,稍微提醒一下,《小凯的家不一样了》、《大猩猩》、《我喜欢书》等等就想起来了。

    “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安东尼.布朗画的书呢?”

    “嗯,小凯家里的洗脸池变成人脸了,有鼻子,有嘴巴。”(印象确实深刻啊!)

    “我们接着读。文/图 安东尼.布朗,翻译:柯倩华,河北教育出版社……”

 

    曾经熟悉的“找细节”(我称之为“I Spy”)游戏又开始了。

   

    去动物园的路上(塞车)(图一),

    “这个卡车司机像大猩猩,车厢上有香蕉。”

    “谁最喜欢吃香蕉啊?”

    “猴子。”

    “还有呢?”

    “大猩猩。”(终于答对了,因为要应景嘛!)

 

http://s2/bmiddle/6f8643b5t9aa5b1c04e61&690图一

 

     售票处(图二)

    “售票员的牙齿好厉害。”(可不,那是獠牙呢!)

    “这个人头上长着‘牛角’,这个人鼻子像‘鸟嘴’(点爸强调了一下,这个叫‘鸟喙’),这个人的脚是青蛙脚(客观点儿说,这个是蜥蜴类的足,呵呵,有点儿较劲是吧。)”

    不过,“爸爸”为了省钱给弟弟买半票,谎称弟弟才4岁(其实5岁了,应该买全票),跟售票吵架,并咒骂售票员是“强盗抢钱!”, “强盗”一词与画面里的售票员形象的对应真的是体现了“爸爸”的心理变化。(其实整本书一直是以画面细节的变来显现一家人的心理变化的,请大家接着看!)

 

http://s12/bmiddle/6f8643b5t9aa5c29d1a0b&690图二

    来到大象馆前(图三)

    “这有一个猪头,”

    “这个人头上长着鹿角,”

    “这个裤子是老虎皮,”

    “这个是豹子衣服,”

    “这个人怎么长着狮子尾巴?”(天哪,我还真没看见,居然能为出这是狮子的尾巴!)

 

http://s12/bmiddle/6f8643b5t9aa5dc15654b&690图三

    大象馆(图四)

    “儿子,你发现没有,大象馆的门是不是特别小,大象能出去么?”

    “出不去。”

 

http://s12/bmiddle/6f8643b5t9aa5e641d1eb&690图四

 

    长颈鹿馆前(图五)

    “妈妈”带了巧克力,“弟弟”哈利和“我”快饿死了,想吃巧克力。

    “我”问“爸爸”可不可以吃巧克力,“爸爸”说“不,还不行。”

    哈利抱怨说,“为什么不行?”

    “因为……”。

    “我”问“因为什么?”爸爸说,“因为我说不行就不行。”

    “爸爸”到这里终于发怒了,为了显示做父亲的尊严,根本不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是将成人的“霸权”表露无遗。看看图里,表现得多么恰到好处。孩子仰视的角度,显示出父亲威猛高大的形象,天空上的云彩呈犄角状安插在“爸爸”的脑袋上。

    点点看着犄角在笑。

 

http://s2/bmiddle/6f8643b5t75dd64f71de1&690图五

    长颈鹿馆(图六)

    点点指着图说:“爸爸,这个墙画成这样,长颈鹿我差点儿都看不出来了。”

    “是啊。树都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意。”(其实树都已经死了,我认为,树根部有一个“洞”,可见一斑。“洞”是用土,还是用沙被人为地填满了,暂且不管它吧!)

 

http://s8/bmiddle/6f8643b5t9aa5f6a535c7&690图六

 

    老虎馆前(图七)

    “爸爸”为了显示尊严,不给“我”和哈利吃巧克力,但是……(注意这里用了一个“但是”!)

    但是,“爸爸”偷吃了巧克力,看看丢在地上的包装就知道了。(太虚伪了!)

 

http://s8/bmiddle/6f8643b5t9aa5fc21cfe7&690图七

http://s5/bmiddle/6f8643b5t9aa607c180a4&690巧克力包装纸特写

 

    老虎馆(图八)

    栅栏里面跟外面形成鲜明对比。

    里面:草地斑秃,黄土比比皆是,老虎目光呆滞地转来转去。

    外面:嫩绿的青草生机勃勃,落在草地上的蝴蝶居然是虎皮一样的斑纹。这只蝴蝶真的好自由呢!

 

http://s4/bmiddle/6f8643b5t9aa6702583a3&690图八

http://s2/bmiddle/6f8643b5t9aa66ed5d051&690蝴蝶特写

 

    (孩子们实在饿了,但是因为没到吃饭的时间,被又一次拒绝,接着转了犀牛馆和企鹅馆。)

 

    企鹅馆前(图九)

    书中主角“我”接着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企鹅时,通常都觉得很有趣,可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食物。”

    这时,“爸爸”发问,“你可以在动物园吃哪一种动物?”

    “不知道。”“我”哼了一声。

    “热狗!”“爸爸”狂吠了几声。“他抱着肚子大笑,笑得眼泪都留下来了。

    好一个“狂吠“,这词儿用的!孩子已经都“怒”了!这里更体现出了“爸爸”对动物的无情和冷淡。(书里前后出现过几次“爸爸”从言语上对动物的冷酷和粗鲁。)

 

http://s10/bmiddle/6f8643b5t9aa620e73939&690图九

 

    去餐厅后(图十)

    孩子们终于可以填满肚子了。

    他们还各自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一顶好玩的猴子帽。(看看猴子们笑得多可爱啊!)

 

http://s7/bmiddle/6f8643b5t9aa628b3c3f6&690图十

 

    狒狒馆前(图十一)

    “我们”看到狒狒了,它们比较有意思,,其中有两只在打架。

    “它们让我想到谁呢”“妈妈”说,“想不出来啊。”

    其实,这时画面里,妈妈的背后,两个儿子有一次撕扯了起来,大家注意“弟弟”头上的猴子帽的表情。(龇牙咧嘴,而哥哥的猴子帽估计已经都掉到地上去了!)

 

http://s14/bmiddle/6f8643b5t9aa62e28ed9d&690图十一

http://s16/bmiddle/6f8643b5t9aa632acd67f&690猴子帽特写

http://s16/bmiddle/6f8643b5t9aa65d1370cf&690狒狒在打架

 

    猩猩馆前(图十二)

    一群观众一边敲打着玻璃,一边大喊大叫,猩猩就是不理他们。

    这里太多的细节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的讽刺。

    这幅画面里有“狮子头”、“红鸡冠”、“狗脸“(这都是点点找出来的)、“小猴子”、“小猩猩”、猫女”、“大猩猩”等等,最有意思的是“礼帽”先生的领带居然是一只“香蕉”。

 

http://s14/bmiddle/6f8643b5t9aa63e8c7b1d&690图十二

 

    猩猩馆(图十三)

    四方格的特写,脸部的聚焦,猩猩幽怨的大眼睛与前面所有动物再次形成强烈的反差。前面所有出现过的动物,眼睛不是看不见,就是非常小而且无神。这里通过大猩猩的眼神集中地爆发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动物们的悲伤和无助!

 

http://s5/bmiddle/6f8643b5t9aa642e73d74&690图十三

 

    “我”的梦境(图十四和十五)

    那一夜,“我”做了很奇怪的梦。

    读到这一页我给点点作了解读:

    栅栏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图十四),“我”坐靠在墙根儿,低着头。

    “我们跟动物互相换个位置和角度,有朝一日,没准儿动物站在栅栏外面观看,而栅栏里面是人,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会发生的。”

    “儿子,你再看看这幅图(图十五),咱们人类居住的环境,全部被铁栅栏给网住了,没有自由会怎样?”

    儿子听了这话,我想他会有所理解。

 

http://s10/bmiddle/6f8643b5t9aa64bae8199&690图十四

http://s8/bmiddle/6f8643b5t9aa64a5eb367&690图十五

 

    这里可以将目光拉回到书的封面。

    看着黑白间隔条纹,点点一下就想到了,“爸爸,这是斑马纹。”(这与《动物园》多么应景!因为今天是“我们”全家游动物园嘛!)

    是的,确实是斑马纹,但是它又更进一步地的寓意,这又好比是“铁栅栏”!“全家福”的照片被黑色框了起来,背景又配以黑色的斑马纹状铁栅栏,说明什么意义?这不正好跟书中的“我”游完动物园后的梦境完全吻合,起到了互相呼应的作用!

 

http://s1/bmiddle/6f8643b5t9aa6503efa40&690封面

 

    书中的“我”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动物会做梦吗?”

    儿子听了上述讲解,点点头,肯定地说:“动物会做梦!” 

 

    (趁热打铁)

    “儿子,动物的家应该在哪里?”

    “动物的家在大自然里,应该让他们回到大自然,因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镜头回放)

    上周末,幼儿园放学,点点要跟小朋友在小区花园里玩儿一会儿,两个小男孩一会儿就跑到一棵柏树底下,那小棍子挖了起来,我们几个大人在五米开外聊天儿,结果过了会儿,我过去一看,原来不知道是谁把一只兔子尸体埋在了树坑里,但是埋得比较浅,四只蹄子露在外面,孩子们好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挖了起来。我及时地阻止了孩子们。孩子的大伯当时也在场,并且跟点点讲起了道理,“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尊严,他们虽然已经死了,我们也要尊重他们,不能随便乱挖。要是想养一只小动物,就要对他负责任,不能想养就养,不想养就抛弃他。”那段时间孩子一直有想养小动物的愿望,而且常在周围的环境中能看见被遗弃的小动物。大伯正好给儿子上了一课。

 

    读《动物园》这本书,正好接着上一幕继续再教育。

    “儿子,前天你跟小朋友在树底下看见的小兔子,虽然已经死了,我们是不是要尊重他?我们要尊重生命,保护动物,对么?”

    “嗯,爸爸,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保护自然。”

 

    到这里,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达到了,孩子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我以为足矣!

 

 

http://s2/bmiddle/6f8643b5t9aa69af30331&690
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得主安东尼·布朗

1992年凯特·格林纳威获奖作品

 

一部用图画说明一切的杰作。

                                                    ——英国《时报》教育特刊

 

                                    本书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以嘲讽的态度检视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园里的种种规则。

                                滑稽可笑,却又讽刺犀利,同时也令我们感动不已。

                                                         ——英国《童书》杂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