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中国》的采访底稿

(2015-02-02 20:29:24)
标签:

情感

1.    您小时候为什么会喜欢诗词?

兴趣有一部分是发于天性的,可能我天生对文字就比较敏感,喜欢诗词的平平仄仄,喜欢它的韵律感,喜欢语言本身的趣味,喜欢它们所营造的各种意境。但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它的审美感受力应当不需要非常特别的天分,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有。

所以产生兴趣的另一部分——鼓励和滋养就非常重要。犹记幼时,母亲教我背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那时候农村里经常停电,晚上母亲以大盆盛水,拟作长河;擎一盏煤油灯,拟作渔灯;以手搅水,拟作风浪;灯影因而在水中散开,则确乎是“散作满河星”的意境了。及长,师长每以能背诗许之,邂逅相遇,也要挑拣一二首命我背来,然后嘉许一番。也许就是在这些鼓励当中,我对诗词的兴趣逐渐滋长起来。这说明,不加强迫的引导和鼓励对于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当然,有些人可能比较有天分,我们这里学前班有个小朋友叫杜泊丁,六岁半的时候跟妈妈走在雨中的樟树林里,念了两句诗:千针落水不见影,万雨飘香有闻樟。我非常激动。以千针落水来形容春雨,至少我没有见过;后面一句就仿佛把人带到了那一片香气四溢的雨中樟树林里了。而且这两句有非常非常工整的对仗。这孩子要是生在人人作诗背诗,科举也要考诗的唐代,绝对会是一个著名诗人。这叫天分。

我在激动之下,送他一本杜甫诗选,还附了一首小诗:

仿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绝句》赠泊丁

诗心诗语贵天真,诗眼重观万象新。百代诗人多状雨,谁知落水似千针。

还说,杜审言、杜甫、杜牧之后,杜门风雅,且看泊丁。这也算是鼓励吧。

 

2.喜欢什么类型的诗词?

幼童还处在一种浑沌未开的状态,所以对于“类型”还不能分辨清楚。有了兴趣之后,就动力十足地去找,去背,在一本诗词集里,只要不是诘诎聱牙的、晦涩难通的,就都尽力把它读懂,把它背诵下来。就是到现在,我也很难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只能说,好的都喜欢。

 

3.有没有孩子不喜欢诗词而被强迫学习?

小婴儿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就会随之舞动,对韵律、节奏的喜爱是发于天性的,《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教育应当是顺应天性,而使之更加丰富、牢固、确定的。除非智力上有先天的不足,我想没有人会抗拒与天性相契合的东西。可是为什么许多人会对诗词,或者其他文化、艺术门类这些发于人类天性的东西丧失学习兴趣呢?一定是教育者的方法出了问题,而这“问题”所在,很多都是施教者的“强迫”,而导致孩子上情绪的逆反,而学习兴趣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这是我们诗词晨读课的一张统计表。每次讲完一首诗,都先让大家初步理解字面意思与意境,再齐读、齐诵,体会诗词的韵律,最后留出时间来请大家自行背诵,背过了的就找我检查,在统计表上划勾。从来没有强迫指定哪一位同学必须背哪一首,但是这个成绩是非常可观的。即使背诵能力差一些,对意境的理解差一些,能在大家的齐诵当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律,情感的倾向,也是诗词学习的方面之一。

 

4. 您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

我小时候,还算是对诗词下过一点背诵的工夫。当时虽然学习压力极大,但是在各种时间的夹缝当中,也喜欢看诗词的书,比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宋词三百首》等。诗词都不长,课间业余,抽几分钟来翻看,检到自己能读懂又很喜欢的,便默而识之。那时上学要骑自行车走个把小时,路上无聊,便把背过的诗词都念叨一遍,记不起来的,回去再翻翻书确认一下。背过了,便在目录上打个勾,勾越打越多。那时记下来的诗词,现在也忘不掉。

这份努力后来有了一个表现机会。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讲到诗词的学习,语文老师随口说,谁要能背上一百首诗,就给谁一百块钱。我拍案而起,背了两节课一个半小时,背完了一百首诗,同学们为我鼓掌欢呼——然而钱却没要,那时觉得学生无故收老师这么一笔巨款,太大逆不道了。钱虽然没收,但背诗的劲头越发的足了。

5.  请您具体地讲一下学习诗词,给您的人生和治学带来了哪些积累?

首先是语文成绩,最见效的是试卷上的诗词题不会丢分了,因为绝大部分我都背过了;万一有没见过的,那就更高兴了,就要当场拿下,把它背下来。

其次,长期诵读培养起了很好的语感。诗词格律是汉语语言形式美感的集中体现。达成一定量的积累之后,这种形式美感会形成一种高度的自觉,更加有规则可依,从而养成锤炼字句、讲究形式美感的行文、语言习惯。

诗词,特别是格律严整的格律诗和词,音乐性是很强的。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这首诗的格律,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和仄如何划分呢?我们大体可以说,一声和二声是平,三声和四声是仄。还有一部分本来是“仄”的入声字,已经归入到其他三个声调里了,而更少数,还有平仄的古今变化,比如“场”“醒”“忘”古代是平声,现在已经都是仄声了。“一”在古代是入声字。

格律诗当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基本格律要求,是偶数位置上的平仄要相反,这叫作“对”,以取得一种起伏变化的错落效果。而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基本要求,是偶数位置平仄相同,这叫作“粘”,以取得一种平衡过渡的呼应效果。第三句和第四句,又要相“对”。绝句的四句,格律要求就是如此。律诗是把绝句的格律重复两次。七言诗就是在五言诗前面再加两个字,格律要求不变。总结起来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还有一些细节上的要求,我们就不再多说了。

我们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也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互异就是常用的办法,这叫“抑扬顿错”,扬和错就是一平一仄。很多很多的成语也是如此,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龙飞凤舞”“车水马龙”“书香门第”“琴棋书画”等等,举不胜举。这不是规定性的,而是不期然而然的审美习惯。而诗词的格律要求是符合这个语言习惯的,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是觉得舒服。

这就是第三点,对艺术语言的突破。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比如构图、色彩、形象之于美术,比如旋律、节奏之于音乐,比如章法、布局、线条之于书法,等等。但是诗词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去不远,是最容易得到、最不需要特殊训练就可以掌握的艺术语言,突破一种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之后,我们就能进入其中获得艺术享受了。

第四,突破了艺术语言的障碍,不但能体会形式上的美感,还能获得形象、境界、哲理等方面的更高层次审美体验。这妙不可言的诗词的审美经验,与其他艺术门类殊途同归。作为同一文化土壤上生发出来的文化艺术门类,诗词与音乐、绘画、哲学等,有异质而同构的关系,而且在所有的文化艺术门类当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形成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横向来说,它能为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门类的鉴赏作很好的审美准备;纵向来说,它能指向中国文化的终极精神。由文学的兴趣而转向文化的探索,这也是自学成才的钱穆先生的经验。对此,我都有切己的体会。后来对昆曲、古琴等艺术门类的兴趣,我想都是诗词学习进行了铺垫的结果。

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要有对艺术语言本身的审美,比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没有弹奏旋律,拨几下弦,就很美妙了。比如毛笔在宣纸上划一道线条,不表现什么物象,那种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的效果,那种线条的张力,就很美妙了;比如诗词当中的一些语汇,比如“木叶”“日暮”“征蓬”“关山”等等,再比如刚才说的“平平仄仄”的形式本身,这都属于艺术语言本身的美感。通过对语汇、平仄的巧妙安排,诗句读起来也会有种妙不可言的形式美感,比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再比如又被称为“长短句”的“词”,像《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结交五都雄。立谈中,死生同,肝胆洞,毛发耸”,三字句语言的跳跃性。《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句拉长了音节和情感,非常富有表现力。《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前面六字句对仗,中间七字句落单,后面五字句对仗。六字、七字、五字,对仗、单出、又对仗,伸缩自如,富有张力。《苏幕遮》,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三三四五七四五,伸缩带来的是语言的张力。第二句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在音乐上有一弹三叹、回旋往复的美妙之处。有一位朋友,网名叫孟依依,用《苏幕遮》填了一首词:雪霏霏,春杳杳。一树梅花,一树梅花好。爱惜琼瑶何忍扫。雪满园庭,雪满园庭道。念行人,铺素稿。欲写相思,欲写相思巧。只说梅花将落了。君要归来,君要归来早。这就充分利用了这个词牌的格律特点。总之,诗词的艺术语言之美是非常丰富的。

其次,意象与境界之美。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塑造出美好的意象与境界。像李白《蜀道难》的遒劲,杜甫《秋兴八首》、《登高》的雄浑,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和王维《使至塞上》、《辛夷坞》、《竹里馆》等作品的冲淡,李贺《将进酒》、《梦天》等的凄绝冷艳,李商隐无题诗的奇幻诡谲,苏辛词作的通达豪放、元气淋漓,柳永、秦观词作的妥帖婉转,李清照词的典雅端庄……那么多的诗人语人,各有面目,各有所到,创造的无数的意象和境界。每一种境界,都是对我们心胸的一层开拓。胸中多存艺术境界,定能氤氲出万千气象,所以人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还有哲思。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他们创造出的作品,已经突破了纯文学作品的范围,而指向了深刻的哲思,体现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精神。比如王维的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自性圆满”四字。自性的圆满,是一种东方式的高贵,有一种引而不发的张力。再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滋养着初生的草木,化育之功甚巨,但它“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正好契合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当然,诗就是诗,诗的价值不能被哲学所替代。

第五,熟悉了艺术语言,就会形成语感,自然而然地就对文言文有了亲切感。因为诗词的对偶手法的熏陶,我对偶然经耳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叹赏不已。后来知道,这一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但彼时是上世纪90年代,网络还没有普及,也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全文。后来在书店碰到一本岳麓书社的《古文观止》,一翻目录,赫然有《滕王阁序》,惊喜异常。买来之后,从能懂的文章开始一一读去,努力读熟读透。这为日后直接阅读典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初的兴趣,无疑是由诗词引发的。

第六,在乡村稀薄的文化空气,以及严酷的应试教育环境里,鉴赏和学习绘画、音乐、戏曲等等的机会可以说“绝无”,更不用说由这些艺术门类达到怎么样的审美境界了。但是非常幸运的是,我能够通过诗词略偿这一重大的缺失。我想,通过诗词,文化贫瘠的乡村可以进行一种成本最低的审美教育;对愈演愈烈的应试环境,中小学生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夹缝当中汲取一点真正有益的营养。

 

6.现在诗词在你的生活当中有什么地位?对诗语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看法?

前面谈到的诗词给我本人带来的种种益处,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作用。现在诗词的阅读,在我的阅读当中也占着很大的比重。诗词的阅读、品味,是我莫大的享受。兴之所至,想起哪首诗来,就写在黑板纸上,看着高兴。脑子里存了一些诗词之后,无聊的时想,就默念一下,口味一下其中的妙处。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经历、感受,如果能想到跟古人哪一首哪一句很契合,就会觉得很高兴,心里觉得妥帖。怎么来形容这“妥帖”呢?就好比正饿的时候有可口的饭菜,正渴的时候有好喝的饮料,正困的时候有舒适的床铺,就好比身上的痒处被挠到,心上的空缺被填补。总之,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偶然自己还会写一写,但水平很一般。

诗词的审美是需要积累的,诗词的创作是需要技术的。如果读得诗词作品多,这些都不在话下,可是现今许多写诗的人,技术和审美趣味都不太过关。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现在比较少。以前读书人不会写诗是可耻的,古代很多笑话都是讽刺这些人的。但后来写诗词还会或多或少的被当作不靠谱的文艺青年,这跟百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有关系的。实际上有许多人,甚至是年轻人,在诗词方面造诣非常深。

另外,对联也可以算是诗词的一种变体。这种本来应用性更强的文学形式也趋于式微了,社会的大事,名人的过世,本来都可以产生好多脍炙人口的对联的,现在基本绝迹了。这是我们的审美和创作方面的退化。

 

 

7.对于诗词的鉴赏,你有什么建议?

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虽然很俚俗,但非常有道理。对于诗词的鉴赏、学习,尤其是对初学的中小学生来说,我不赞成两种学习方法,第一是把一首诗条分缕析,哪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哪个字用得特别巧妙。诗词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而绝不是知识。经过这么一分析,好好的诗词搞得全无趣味,更不能获得什么审美感受。第二种方法,是过分信奉孟子“知人论世”的主张,要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政治主张,品格特点,信仰,猜测“他为什么写这首诗,为什么能写出这首诗”等等,把艺术作品消解在“作者”的各个方面里,这同样是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艺术的感受,同样了无趣味。《庄子》里有个故事,说南方的帝叫作倏,北方的帝叫作忽,中央的帝叫作浑沌。倏忽南北往来,承蒙浑沌多方关照,就商量怎么报答一下。浑沌,顾名思义,就是一团浑沌,于是倏和忽就商量给他凿开七窍,七窍凿开了,浑沌也死了。诗词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那诗词应当怎么学习呢?

首先,我们前面说过,诗词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也是有其艺术语言的,这诗词的语言本身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识声”。只有对诗词的阅读,特别是诵读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不断累积对诗词语言的审美感受力。

其次,诗词的意象与境界之美,如何体会到呢?我也不赞同用“讲解”的办法,而是用王力先生说过的“以其天真与古人游”,不带任何成见,用心去体验。当然,字面的解释是必要的;诗词的理解也有难易不同,最好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循序渐进。如果学生有能力,自己翻阅诗词的文集,找自己喜欢的去背,效果是最好的。

总结起来,就是多诵读,获得口头的快感;多体味,获得心灵的体验。这其中,求其“明确”不如任其“浑融”;求其步步为营,不如任其自然随性。背个三五百首诗词存在肚子里,基本上就会获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各种学习效果了。

 

8.为什么喜欢杜甫?谈谈对他的感觉。

艺术家的艺术天分是很不相同的,就像做饭,有人只会做一道菜,有人只会做一个菜系,还有人则全国大菜,南北全席,得心应手,味道都很正,这才是真正的大厨,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大厨。杜甫被称作“诗圣”,他的诗语言风格“沉郁顿挫”,诗句锤炼精纯,风格多种多样,有的轻灵,像“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有的雄浑,比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的旷达,有的颓放,有的悲苦,有的遒劲,有的诙谐……可以说是气象万千,而且每一种境界,都能达到人所不及的高处。此外,文学史上对他还有很多很多的评析,比如说他关切民生疾苦,“一饭未尝忘君”。许多的后世的作家对他推崇备至,像韩愈将他与李白并称,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更有许多人向他学习如何创作,比如宋代所谓的“江西诗派”。但是,虽然说了这么多,我对杜诗的感觉仍然没有表达出来,前面这些话是喜欢之后,我非常认同的,而不是喜欢的理由。所以还是从欣赏作品入手吧。不要管文学批评,也不要管文学史。

 

9.比较杜甫和李白。

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位文学大师,风格迥异,似乎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他们的美称,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都是非常传神的。如果还要再用一些比喻的话,李白是水,杜甫就是山;李白是马,杜甫就是牛;李白是剑,杜甫就是锤。分别代表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看重的两个方面。

 

10.         请您讲解一下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有什么样的境界?关于这首诗,您最想对大家说的是什么?

春夜喜雨,题目就设定了情境:季节是春天,时间是夜晚。一提春天,我们大家都会有自己美好回忆,草木萌发,百花齐放,风和日丽,温和舒适。一个“春”字,就让我们身心放松下来,进入一种美好的期待。夜晚又能让我们有什么联想呢?黑暗、静谧,让人内心沉静。在令人舒适,内心沉静的春夜里,外面下起雨来。我喜欢夜间的雨,室内光明沉静,室外淅淅零零听得真切,这时候内心会有一种安全感、庆幸感,诗人肯定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个“喜”字来描写这种感受,非常精确。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经常将所喜欢的事物以“好”字来形容,比如陶渊明的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杜甫在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它好像知道时间一样,“当春乃发生”,一个“当”字,下得精当,不迟不速,该下的时候就下了。而“乃”,是竟然的意思,将题目中的“喜”的心态表达的非常充分。

首联在这里的作用是“起”,也就是破题。颔联就要“承”,承接上文,铺展开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是精彩之极的千古名句,套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的句式就是,真能得春雨之神理。尤其是其中的“潜”字、“润”字,都是非常精准的,将春雨的绵柔细腻之情形,与滋养万物之功用,描摹地淋漓尽致。这一句后来通常被用来形容特别高明的施教者,不着痕迹却起到了教化作用。同时,就像《老子》所称扬的“利万物而不争”“为而不有”“功成不居”,相比之下,那些只是尽了一些本分却以为施舍了莫大的恩惠,叫嚣表功的作法,就太丑恶了。

的这一句的平仄处理的也非常熨帖,“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是最常见的律句格式。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作用是“转”,从对春雨的描写中笔锋一转,用夜色来烘托气氛。非常具有画面感,天地一片浑沌,笼罩在深沉的夜色当中,江上小船的一盏灯光,点破了夜的沉重,令人不觉得堵塞,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按照我们前面说过的格律要求,这一联应当是“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啊,怎么跟诗句对不上啊。这里我们要讲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仄”这两种句式当中,诗人们经常变换一下格律,变成“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仄”,这叫作“拗救”,有时是因为有些时候,倒数第二字格律要求是平或者仄,但是最恰当的字却是仄的或者平的,这就“违拗”了格律要求。于是就把倒数第三字的平仄作相应的调整,来“补救”一下。这是其一。其二,“出句”的“黑”读音大约是“贺”,是个“入声字”,古今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句”格律应当是“平平仄仄平”,其中的“独”也是入声字。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作用是“合”,也就是收尾。一夜听春雨,明朝花事如何?早晨起来一看,成都满城的花朵都被雨水打湿,更加娇艳。而且沾了水之后变重,都垂了下来。这一句所描绘的情景,宋代的著名词人秦观秦少游也有一句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描写的情景相同,但语言风格却差别很大。蜀地产锦,三国时期蜀汉曾在成都设锦官以管理这一行业,所以锦官城成为成都的别称。这里用“锦官城”,既是实指,又暗地将被雨水清洗、浇灌后的满城春色比作锦绣,一语双关。这一句的格律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看”古代是平声,现在是去声,是仄,而湿,古代也是入声字,是仄。

此外,这首诗押的是“平水韵”第八部“八庚韵”,它与相邻的“九青韵”,都给人带来轻盈、空灵、安宁或者凄清之感,符合春雨的特点。这是诗人有意识的运用。

 

11.      柳宗元写的《江雪》,您有怎样的理解,请您解析。您小时候或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当时是怎样体会到作者当时孤寂的心情的?多年以后是否又加深了这方面的认识?柳宗元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永州,永州在湖南南部,冬天没有那么冷,甚至不会冷到结冰,那么您认为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呢?作者的这种比喻有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造境,有写境。是说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境界,有的是经过作者艺术创造的,有的是实地写照。而这两者是相互交融的,不可绝对化的。《江雪》到底是造境还是写境,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就像苏轼说的,“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艺术家的时空是无限的,可以“思接千载,心骛八极”。

学这首诗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语文课上。我记得很清楚,老师对着教学参考在黑板上抄了一黑板的“解析”,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一类作品,高兴了就说你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高兴了就说你是文人的孤芳自赏。现在我的感觉,是在这样的解析背后,我分明看到一张轻浮、傲慢的鄙俗嘴脸,很欠揍。那差不多是二十年前,不知道现在传统学校怎么讲这首诗,如果还是这样反审美、反文学、反智慧、反文化的教法,那可以算得上是犯罪了。

作者在《江雪》当中,表达了一种境界,用网上的流行语就是,孤独、寂寞、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极写天地之间一切生物的蛰伏潜踪。在这样的广漠空寒当中,却有一人,独钓一蓑江雪,真是一种伟大的孤独。这就是作者营造一个境界来传达内心的体验,此外我也没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了。

 

12.         晚唐诗人胡令能写过一首《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应该怎样来欣赏他这首诗?“小儿垂钓”生动地体现了一种童趣,这对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有怎样的启发?诗人在描写“小儿垂钓”时,是怎样由小儿的动作来推测其心理活动的?这样写的诗有什么妙处?您觉得“独钓寒江雪”和“小儿垂钓”以及“姜太公钓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小儿垂钓》这首诗抓住了一个生动瞬间,很有生活情趣。这个小孩子的样子、动作、心理活动都得到了生动刻画,可以画一幅水墨画。此外的深意和细节,其实都不必进一步探究,否则就是求之过深了。

13.《小池》的学习和应用?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都是一代之文学。某一文学形式最经典的作品和作家,都出现在特定的时期,其他的时期没是没有这一文学形式的作品,偶尔也会有不错的作品,但总体上来说,真是写不过。这是时代环境所决定的。

要是打个比方的话,唐诗就像大戏,而宋诗就是小品;唐诗就像交响乐,宋诗就像民歌。总体上来说,唐诗是结构严谨、境界深广、感情深刻的,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宋诗就只是有点小趣味,一览无余,没有余韵。所谓表现哲理的地方,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类,只是略有理趣。我们说过,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讲这样的小道理,并不是诗的本色,或者不能呈现出诗的优长。如果让我打个比方,宋诗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任你聪明伶俐,就是成不了第一流的高手。所以学习诗词要多读唐诗,宋诗看看也就算了。

这首《小池》,跟《小儿垂钓》一样,也是抓住了大自然的一个生动瞬间,很有画面感,许多的水墨小品也很喜欢表现这一场景。只是,个人觉得这样的诗太浅白,没有余韵,所以适合学前刚开始背诗的儿童作初级的诵读,念会了背过了,也就算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这首诗里大家所熟悉的句子,集中体现了作品要表现的大自然的生机。后来我们常常用出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形容有某方面才能的少年儿童形容初试锋芒、崭露头角。这也没有什么不妥,跟诗意也没有很大违背。有一种对诗词的用法,原来是专指《诗经》的,叫做断章取义。就是说从原来的语境当中提取出来,表示另外的意思,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等,这是很常见的做法,也只有我们这样有着深厚的文学、文化传统的民族,才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可以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地灵活运用。

至于“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可以说乏善可陈,我甚至认为,只是为了与后两句组成一首完整的诗而生凑出来的句子。

我们一再提到,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而不是知识。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划分层级的,需要循序渐进。但艺术欣赏的却很难划分出明确的层级,就像人的心灵有无限的空间一样。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知识教学上拔苗助长,罔顾孩子的心智水平,但在文化、艺术、情感方面的教育,却又把孩子的能力矮化了。两方面的教育完全倒换过来了。语文学习尤其是这样,课文也好,诗词也好,浅白无味的东西太多,太小看孩子的理解和感受力了。像《小池》、《小儿垂钓》这样的诗词,算不上第一流的作品,学龄前后读读背背也就算了,担不起审美教育的重负。

在我们学校三年级以上的晨读课,每天二十分钟,就是读诗词,我们基本不选这样层级的诗词,而是尽量选择一流的作品,像《秋兴八首》,我们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通背。而且人文的教育效果,是不能用量化和知识化的考核方式来判断的。教一首诗,读一篇文,游览一个地方,一定要让孩子写出感想,这也太功利了,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我们只要带他们一起感受,一起积累,用不了多久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有所收获,内心越来越充盈,才有可能向外倾倒。如果实在要向诗词教学要成果的话,能大体理解,然后背出来,就非常好了。不必太强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引用”,那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就跟吃了饭就会有力气,什么样的情况下要使用这力气呢?该使的时候就使。

14,讲一讲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非常耐人品味的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有一问,童子有三答。童子先说老师采药去了,不在家。那去哪里了呢?童子指着云雾缭绕的群山,说就在这山里,到底在哪里就不知道了。我们仿佛看到了云雾缭绕的群山,而作者想要拜访的人虽然没有露面,但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到他的生活,远离尘嚣,在山水之间优游。而作者对这样的生活神往不已的态度,也深深地包含在其中了。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着痕迹地写了那位朋友,也写了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