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导学案

(2012-04-18 07:39:40)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案资源

郑州九中  高一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程:必修三     课题:《劝学》       时间2012.3

执笔:赵自乾     审阅: 董 艺        学案编号009

w.w.w.k.s.5.u.c.o.m

www.ks5u.com【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暴()、生()、輮()、知()、乎()”等。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方法】

    熟读、背诵、交流、翻译、写作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解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结构图解

 

【学习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   )        (   )         (   )使之然也

 金就(    )则利     (    )        (    )而望        (    ) 

(     )           (    )        骐骥(    )(    )      (    )

(    )而不舍            金石可(    )   (    )

2.重点文言实词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             2)学不可以          3)冰,水             

4)木直         5)金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吾尝而望矣            8舟楫者          9)而江河                

10)圣心          11)故不积     

3.重点文言虚词

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蟹六跪而二螯

4.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                 

5.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和意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古今义

指出下面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1)輮以为轮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参考答案

1. zhòng   pù   róu   lì   xǐng   qì   jí   jiāo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āi

2.1)劝勉、鼓励(2)停止、废弃(3)变为、形成(4)合乎(5)靠近、接近

 (6)验、检查,反省、省察(7)抬起脚后跟(8)借助、利用(9)横渡

10)具备(11)半步

3.于:①介词,从 ②介词,表比较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

而:①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等 

②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③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④连词,表结果,可译为“那么” 

  ⑤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⑥连词,表并列,不译

4.1)“有”通“又” “輮”通“煣” (2)“知”通“智” (3)“生”通“性”

5.1)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 (2)长,形容词作动词,变长 

3)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快 (4)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5)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1)以为:古义是以之为,即用……制成;今义是一个动词,认为

 (2)金:古义泛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专指黄金

 (3)博学: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广博精深 

参:古义是验、检查,今义是参加、加入

 (4)疾:古义是强、声音宏大,今义是病、迅速、痛恨等

 (5)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邦凶

 (6)用心:古义是因为心思;今义为多用心思或存心、居心

()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中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②而临百仞之渊

    ③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④庶人不服

    2.下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参考答案

1.① 拴着  ② 对着 ③ 浸 ④ 百姓 2.A 3.D

(三)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1. 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2. 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 学、动    B. 入、出    C. 布、美    D. 身、己

3. 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代替。

4. “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 兰槐    B.    C.    D. 君子、庶人

5. 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 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 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         ,乙文谈学习的②       ,丙文谈学习的③       

A. ① 态度与目的,② 环境与内容,③ 作用(或意义)

B. ① 环境与内容,② 态度与目的,③ 意义(或作用)

C. ① 作用与意义,② 环境与内容,③ 态度与目的

D. ① 意义与作用,② 态度与目的,③ 内容与环境

7. 甲文运用①         论证,乙文运用②       论证,丙文运用③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 ① 对比   ② 类比   ③ 比喻

B. ① 比喻   ② 对比   ③ 类比

C. ① 对比   ② 比喻   ③ 类比

D. ① 类比   ② 比喻   ③ 对比

1.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 C 分析:“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于;何

4. B 分析:这一句和上一句的论述中心都是“芷”

5. D 分析: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即可快速锁定答案。

6. A 分析: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就很好作答。

7. C 分析:明确各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很容易作答。

www.ks5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