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赏析
(2013-01-03 08:37:20)
标签:
苏轼《定风波》赏析龙会刚也无风雨也无晴情感 |
分类: 阅读笔记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赏析
龙会刚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前有一个小序,作者交待了当时的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东坡此言,虽是表明自己写作的情景,但也是故意隐瞒真实的意图。反复品读,使人感到苏轼并不只是描写途中遇雨的感受,而是借此来抒发自己对待
风急雨骤,“穿林打叶”。这既是生活中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磨难。但面对腥风凄雨,我们的东坡先生却表现得从容不迫,潇洒自如。“莫听”表明他毫不在乎、漠然置之的态度,“谁怕”极言他直面人生、无所畏惧的精神。他用三句词来表现自己的旷达。“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自己且吟且啸,徐步向前,呼应词前的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何妨”二字则透出俏皮,更富于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自己着装轻便,简陋洒脱。苏轼《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用“轻胜马”的感受,幽默地表现了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旷达与倔强,强化了作者敢于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词的下阕转入写风雨后的景色与词人的感受。早春三月,寒风料峭,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人变得更为清醒,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正是在这种景色与心情的转换之中,东坡先生回味刚刚经历过的风雨萧瑟,淡然一笑,分外超脱。“也无风雨也无晴”,正表明了他那种宁静的心境和旷达的胸襟。
好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风雨如磐、阴晴轮回,人生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什么,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只要自己逍遥自得、安之若素,无论凄风也好,苦雨也好,无论明枪也好,暗箭也好,都象没发生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这才是真正的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