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月色故乡明

标签:
生活随笔 |
分类: 自言自语 |
又丑末而寅未初时,眠中醒来,悠悠然了无睡意。起身开灯置茶添水起火,煮半壶普洱。别一室翻旧字几行,无视天光几何,或三两星辰为伴,足慰。不觉念起李少红的《红楼梦》来,无论争议,确存了几分意境的契合,总不免唤醒些内心里的隐隐约约,虽恍惚的不明就里。
每个日子都是新的,而况环境、岗位。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惟坦坦然承之受之,理之顺之,一一经行的才是。虽偶有忐忑,意之谦也,只一股脑做将了去,不生他想,或便像了一种修行了的。人生,原就是一场修行。
天命之不知,却也并不如何的遗憾,只去了些许的抱残守缺却又下意识的文过饰非,也算得一些坦荡。接受了自身的局限,有种自我解放了的踏实,任他“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尽管那解放,依旧的不明就里。
居京半月余,晴多霾少,很是出乎原初的想象。每视天气而起居,不自觉加入晨跑,间或漫步,汗出则止。始觉得天独厚者,凡几十年间,少有体悟。幸不至怅然若失,反添些许珍惜,亦颇值得一番窃喜。
饮食颇丰,想不吃多,需要定力。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不问不说是一种境界,不吃不做则是一种坚守。某种程度上,不吃,比不说还难!
偷闲看了圆明园,历残山剩水,遏暮鸦垂杨,滥觞几番凭吊。《孟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们创造了美好,却没有能力呵护、享受、传承,或难俯仰天地的吧!
该让“孩子”们出来看看所居的这片土地,看她的地大物博、美不胜收,也看她的老少边穷、丑陋落魄;看她曾经的辉煌灿烂傲视环宇,也看她饱受屈辱坚忍不拔。观古鉴今,知所来,亦知所往。于己,于家,于国,我们该履行怎样的角色。此间所谓的“孩子”,或与实际年龄无关的才是。
挑毛病似乎成了我们的长项,甚至无分对错,从别人身上看到优点长处,却着实不易。与新闻的不着边际相类,话题亦永远的杂乱无章。从无意义里发现意义,尤其不易。不把时间精力放在议论争论上,或是一种自尊和节俭,还能从他人的言行里看到自身的影子和局限,则尤其的意味深长。
人生苦短,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便“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终不至”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才是。
我们都在阶段里,环节里,局部里,各自角落。要时时跳起来回看自己,像看一出大戏的开局落幕、起承转合,那才更有意思,人生才会更加开阔。
归来已是秋分,忽地惦念起“稻香村”的香芋月饼,到底异乡的水土不服,错过些遗漏些也无可厚非。惟走出站台的一幕,堪比圆明园的荒芜,与其现实的比对,不如说是内心的调侃。人的潜力无限,不消三两个日夜,依旧月色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