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随笔 |
分类: 自言自语 |
仔细地听,依旧辨不出同同苏州话里所云,听大姐说是老师教的,不及细问,些许安慰。生于斯,长于斯,却听不懂讲不清地道方言,未免失色。人如此,城市如此,放眼百年千年,便不再存了所谓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差异岂不无趣。众口一腔,千城一面,了无生色,想想都觉得灰头土脸,所幸那时早已不知去了哪里,真是瞎操心不怕老。
这到底还是令我不自觉念起了旧时,久违了那些土得掉了渣的东北方言,听了见了,依旧亲切、温存,连同已逝岁月里的淡淡旧痕,俱到心头。总有些东西是永生难忘的吧,那些从所来处,可还一一安好。度娘善解意,总有些臭味相投者的蛛丝马迹片羽吉光般闪现,网罗比对,总不够周全,却并不影响一些人事物一一眼前心上,或得了空闲耐心,细致整理贴出也未可知。
从前读背井离乡,眼里心上总添得几分风尘仆仆意,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却不得悠然。老屋不再,旧街不再,井水不再,乡音不再,物事人亦皆非从前,原乡不再,乡愁何处。便居于乡,居于野,何异背井离乡?便安于此时,此地,几人去得流离感,漂泊意。
一直以为,教育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过造就些墨守成规、集体沉默者、从众者,不曾真切想过它的破坏力。就目前的价值取向,每生起些虚无的追求,都无异于真实的毁灭。想到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的几句: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世人偏爱喜剧崇尚娱乐,以彰显盛世祥泰里的时尚品味,似乎不这样标签一下,便是不解风情,不懂得生活的。生活原本就该是奢华的,就连老牌的英国绅士,也一并拉来做了陪衬,鲜有谦卑的呼之为“低调的奢华”,有谁还敢说不。时时处处都在上演着的喜剧,无论戏台上还是现实里,虚幻的还是假想的,都已无关紧要。这样一种喜剧的情结和心理,确是徐徐拉开了一场现实的悲剧大幕则已既成事实,不消预见和求证着的了。
我们需要学着从习惯于被他人定义里走出来,才肯保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美好、舒适和尊严。这样的代价并不小,也并不容易,单是达成一致已是难得。因为更多人的理想和目标,就是被他人定义、标榜、认可和赏识,那是他人生的全部根基和价值所在。进一步的思想和作为已显得多余,只听话照办的便是。
咽喉不适,或是想了不该想的,说了些不该说的,破天荒泡了绿茶。西藏有谚语说:“知道不是开悟,开悟不是解脱。”说也算不得做,许多事,行路与言说尚隔了十万八千里,非一一亲历途经,便见不得真如妙有,纵莲花朵朵,岁月静好,一一不出镜花水月,妄自蹉跎。
过了霜降,该是打理了身心,准备着过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