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日立冬

(2012-11-06 21:37:47)
标签:

福建

国光

蒋勋说红楼梦

杂谈

分类: 旧日情怀

今秋的“国光”有了些眼熟,刚毕业那会儿的青青楞楞水水灵灵,不消去皮,亦能嚼上五个六个,像是要把从前欠下的旧债一一还清。工作后第一个春节,便是拖了一皮箱的苹果回家,奶奶说这苹果又酸又甜有滋有味还水灵,可比面了的好吃多了。时至今日,喜欢着的水果里,我依旧独钟“国光”,不知是不是受此影响,儿子亦是。去年“国光”并不争气,吃着“富士”时,嘴上偶尔还会念叨一番,前日返校,便带了十几二十个回去,很是满足的样子。

刚工作时还不曾有奖金一说,工资是按职级学历工龄等固定发放的,无需攀比。单位的差别通常便是“福利”:谁家分的东西多、全、好,谁家的食堂油水大、价格低。至于岗位,除去白班好于夜班的大众观念,对于未来个人职业生涯多是懵懵懂懂的无可无不可,只要与所学专业沾了边的,便都是天经地义,都可以大有作为着的。眼前最欣喜的便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吃到嘴里的“福利”,仅是分到手的苹果,比冬储时的土豆还多,不只没见过,更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物质尚不丰富着的,主要是市场和流通还来不及发达,许多日用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要凭票购买的。好在毕业时,生活重心已由日常生活用品转为吃食,正合了我意的。这样的“福利”是跟着户口粮食关系走的,成了家的归属于个人家庭,我们这些单身一族,依据所居宿舍所在,全部主副食待遇归属指定食堂,能分到手的只剩了些西瓜苹果桔子之类。说起食堂,便有了些马尾(yi)儿串豆腐——提不起来了的味道。

托学长们的艰苦卓绝,大学时的伙食已没有了粗粮。听说是直属部委领导来校视察,学哥学姐集体罢餐,将窝头串成几十串儿挂在食堂门上争取来的。部里直接将款拨到省教委,专门补贴给食堂,午餐晚餐可选择的菜品都不少于二三十种,从一毛五的萝卜丝粉条、二毛钱的熘豆腐、青椒土豆片到六毛钱的木须肉、八毛钱的熘肉段不一而足,可起码满足各阶层的学生吃饱,至于好与不好,便要自己量入而出的了。那亦是迄今为止,我吃过见过最好最省的食堂。从到洛阳毕业实习开始,情形每况愈下,不只吃着不再合口,亦深深觉出了自己的囊中羞涩,即使发了工资的日子,除去一起毕业的同学小撮上一顿,于食堂里再也没有了昔日的意得志满。走出校门,两手空空,面对嘈杂的人群,不只形容干瘪了许多,连人也像是矮去了一截。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就此淹在宿舍单位单位宿舍的两点一线里,不声不响。

印象里,除去大学的日子和机关里吃过一段的“小灶”,所在食堂的伙食,总是不如周边食堂的暖心暖意,于是一段日子里,便是要骑车几公里到同学所在的食堂去蹭饭。由于食堂大都不对外,每次都要同学打来双份的饭菜,时间久了便引来些异样的目光,加之给钱不收总是吃白食的无措,一来二去便有些零星起来。同学询问了几次,谎称有事,接着他又有了好事,不用自己去食堂也有人替他打好饭菜,便是后来做了他妻子的。如今同学早已去了外地,有几年没联系了,间或记起些点滴,亦算得重温。有许多人和事便是这样,此一别便杳无了音信,只在还能忆起时发现,人生的许多生动都化成了旧事,一一存到了生命里,那些曾经的鲜活与精彩,是否还记得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奇怪,怎么就会想起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呢?是了,昨晚剩了些萝卜馅水饺,早上热了,来不及捣蒜,便切了些蒜片,遂提到了“牙捣蒜”。东北人的习惯,吃饭时爱吃些生蒜,俗称“牙捣蒜”,旧时的紫皮蒜,有时自己也要吃个三头四头。特别是吃饺子,一定要捣些蒜酱才算有滋有味的正式。将些扒好的蒜瓣放进蒜缸,加少许碎盐,多以擀面杖做杵,捣至既粘稠又不至太碎为好,即使不放酱油亦喜欢那份辣辣的味道。据说一次东北人在外地餐馆吃饭,跟女服务员要“牙捣蒜,等了半天才见女服务员满面通红一眼泪水的端上来半碗碎碎的蒜沫,边走边小声嘀咕着:“要什么不好,非得牙捣,差点儿没辣死我!”

于是记起旧时“倒牙”的经历来,多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吃着些沙果灯笼果时才得到的报应,不仅沙果吃不得了,饭也不敢再吃,碰一下甚至吸口气,牙齿都会钻心的疼。每每这时便去找来几瓣大蒜放在疼的牙齿上不停咀嚼,不消多久,疼劲便止了,颇有些神奇。因此,我始终对些传承的事物更加亲近,即使外出吃饭。凡是仍耐着性子以杵捣蒜的,细细品来,总有些老旧的味道里面,那些打碎或是拍碎切碎的蒜泥蒜沫,总有些批量应付的成分,缺少了一份应有的尊重与厚待。

因了这“倒牙”的经历,便又记起了那些啃“国光”的日子。如今即使去了皮的,也啃不到三两个,牙便倒了!

去冬一起福建之行的朋友来访,等待着时背向阳光翻《蒋勋说红楼梦》辑一。书是一套六辑的,已买了许久,只偶尔翻来消遣,于字里读些属于自己的人生。“人世有相知,也是让人窝心(暖心温馨之意)的美。”朋友到时,已晒出了些许微汗。

一年不见,似又精神了许多,少了初识的矜持,人也更加成熟持重。泡了福建“土楼”带回的“金骏眉”,话题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去年,他乡的山水旧事,一路见闻。有了那些日子的朝昔相处夜半长谈,早去了些许生分,说起再聚时我的缺席,遂有了些歉意。即使一些所愿所想,也终是淡漠得许多,如了眼前这壶带回的茶,多已不复了初品时的滋味,除去茶与水的差别,似乎心境的别样才是根本。

算来已是秋季的最后一日,明天便是立冬了。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又添几许老气横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得
后一篇:灰色时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