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浮动古馨香

标签:
只眼旧字杂谈 |
分类: 闲翻故纸 |
不同人眼里的世界,不同层次的美好,因人而生,各得其所。如果觉得现世已失了旧时曾经的美好,或许便是到了换一种眼光看世间的时候了。
另一个角度,另一份情怀,另一类心态,另一番感悟……柳暗花明,别开生面。
苏诗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贾岛“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武侠书里侠之大者,“独孤求败”,皆境界也。
元代文人画家郑思肖的笔下,兰花都是无根的。他原是南宋的太学生,元灭南宋后退出仕途,改名思肖(肖为旧体赵之组成),隐居苏州,每坐必向南,面不向北,并自号“所南”,以示心系南宋。
元大德十年元宵佳节,年近古稀的郑思肖画了一幅《墨兰图》。画中兰花无土无根,飘在空中。人疑而问之,曰:“土为番人夺,忍着耶?”而此时距南宋灭亡已去三十年矣!画中题款,故意不落元朝大德年号,而用甲子丙午年,思宋恶元之念历数十载不减!
画中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清淡悠远之余,亦透了几分“今夕何夕”的无奈。不同版本的“无根兰”还有一件《国香图》存世,所提诗曰:“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据说两幅“无根兰”均已流亡海外久矣,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一种宿命!亦不知那兰花何时方得根生而花繁?
自古读书人最重所节,而五代的冯道却是另类,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他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莫非便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耶?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里说:“虎狼丛中也立身”,冯道自己认为站在狼虎丛中,这是真的下地狱的精神。在五代这八十余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中国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了千秋的罪名。所以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都是宋朝的三个人,欧阳修那么骂他,苏东坡王安石赞叹他。因此我发现,人有许多隐情,盖棺不能论定,历史上很多人的冤枉带到棺材里头的。
他的另外两首诗亦饶有兴味——《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北使还京作》:“去年今日奉皇华,只为朝廷不为家。殿上一杯天子泣,门前双节国人嗟。龙荒冬往时时雪,兔苑春归处处花。上下一行如骨肉,几人身死掩风沙?”
对于许多人,做不得冯道,以气节自持,已是难能可贵!境界和胸怀,从来都不是勉强装得出来的!
槿说:“我写字,好比种植误会。我信,误会长得越茂密,你看到的越真实。”
于别人的字,甚至一言一行喜怒笑骂,有多少是抚去了误会的了然?真实如我,却未必解得人颐。去了千百年来的断代史,有谁知晓《墨兰》里强烈的政治宣言,谁又读得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庭中”的幽怨?“无根兰”的美丽与哀愁?“上下一行如骨肉,几人身死掩风沙”的良苦用心?
幸好还有一些浅浅淡淡,流淌于人性的温床,穿越时空,遍洒一地清凉!
“在浅淡的痕迹里,认取我在。一如,在一切你爱过的事物里,我认取你在。在三月桃李四月蔷薇的花树下,在六月的鸣蝉七月的连雨天,八月的艳阳九月的落叶舞秋山,在十一月的繁星满天,十二月的大雪封山,在一切步着时光之旅的美里,在一切我们分享过的字句里,甚至在简单的一个词里,我们都能感觉到,有一种纪念。”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写得这些字,便是往来无白丁的,隔了世俗的三教九流,一眼慈悲。
不在同一时空,并不影响我读这些字里行间的落寞沧桑,透过三千弱水十万闲愁,将自己零落成泥,一眼的美艳惊羡。那该是怎样的升华与超脱,在完成了自我救赎之时,连同诗词曲赋书画,点点滴滴化成芳华绝代万古遗风,仿如凤凰涅槃,光耀千秋。
放眼山高水长,世间最美光景,常在险峰,若要觅得美不胜收,便先要将自己强健起来,走得过荆棘丛生,方“守得云开见月明”。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于薄凉处亦识得,满天浮动古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