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厚道

(2011-11-17 15:28:57)
标签:

宋体

魏晋南北朝

礼记·乐记

《楚辞》

《诗经》

杂谈

分类: 切切丝语

读今人填古诗词,总有些恍惚的不踏实。即使风花雪月般纯净,亦失了旧时意韵,不做些怀古幽思,便难得其中况味。想来非是意韵无存,现世很难入得诗词才是真。美好,并不是什么时候,谁都可以契合的。古风依旧,只是眼里心里,与那文字里的,总是存了些许别扭,不够和谐。不知该相信眼见为实,还是透过浮华文字的真切!

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再怎么不舍,旧时春风亦难令老树开出新枝。一江春水,毕竟东流。缺少了语言环境和滋生土壤,填词赋诗,更多时候便只是一种喜好,既不可能超越前人,也断没有振兴之望,能自娱娱人,得知音几人,唱和玩味,消闲解闷,以慰平生,足矣!说到品读,依旧寻向旧时老字的可能,更大。

《礼记·乐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从《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到现代诗的发展历程看,最初的诗歌,是源于上古社会劳动生产,两情相悦,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那时的书面用语,早已约定俗成,并不如今时觉得的韵律严格,所唱所和,发乎自然,本真无饰,无丝毫刻意做作:“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纯朴厚道,韵味深长。

古时习惯,不合乐者为诗,合乐者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魏晋南北朝以前,大多以歌的形式流传,自唐起,似是摆脱了合乐的束缚,唐诗得以空前而鼎盛。诗的语言,也似被盛唐用尽了,晚唐至宋,又重新合于乐而别开宋词之新篇。再由宋词到元曲,明清笔记、小说、诗词,直至现代诗的演化过程,除了社会变迁所至,文字自身生命力的顽强亦不容轻忽。月盈则食,物盛则衰,惟独辟蹊径,才能饱有生命的鲜活。

想来定是在许多年前的古时做过谁家书童的,惯于怀着一份钦敬赏读旧时文字,于繁体,文言莫名亲近,诗词尤是。亦定是出离时误喝了孟婆汤的,再来时已记不起旧时格律,间或景物依稀,仿如梦中。置身已被“简化”了的世界,有关文字的内心,注定少了一份丰厚。这般的先天不足,过了四十多年?也许更久,已来不及补救,那些隔世的旧事,愈发渐行渐远了!

相比之下,文字的局促还只是形式的残缺,而心灵的自由更加珍贵,亦更加要紧,与文字的关系似也更大,更密切。几十年来文字的长消浮沉,无一不是。那些经典尘封在一个年代里,即使停驻不再前行,而来者竟始终无法超越,许多时候已不是文字本身能够释然的了。

虽隔了虚掩的门,外行人只能看些热闹,那热闹却依旧别一番天地。即使不懂格律,并不影响品读旧时美好,而常常因了一些细节的忽略,竟抽丝剥茧入木三分直奔了主题也未可知!

我是那个宁愿远远眺望着舞台上的风光无限,生怕走近一点都扰了人的戏梦的看客,永远走不上舞台入不得戏里的人生。

在我心里,诗词的那扇厚厚的门里,尽藏了它全部的精华,只要一观,已是奢侈。断不敢去附庸风雅,扰乱视听。即使现代诗歌,我亦不敢妄自揣度,只抱了欣赏学习的态度,能读几句便读几句,能懂几句便是几句,只要那写的人自己知道在说些什么,便不负了这番用心吧!

若可能,我喜欢文以简而载厚道。总觉得平淡简捷的味道,胜于艰涩生僻的故弄玄虚。

做人要厚道,为文更离不开厚道。而厚道,首先是自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留白
后一篇:初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