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竹
青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727
  • 关注人气:3,2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甸

(2011-09-11 22:30:23)
标签:

满芳甸

松花江

宋体

《春江花月夜》

汾湖赠祖仲美

杂谈

分类: 旧日情怀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贺铸《伴云来》

 

不足百里,便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那个叫新甸的小镇,留了我童年美好不美好的全部记忆和时光。一条自南向北的路,无数次走过,无数次想起。哪里有村庄,哪里要拐弯,哪坐桥什么时候被洪水冲毁,什么时候又通了车,谁家在哪趟街(gai),住什么样的房,家里出过些什么大事小情,谁家小子在外面有了出息,谁家的女儿远嫁了哪里,谁家又讨来了外地的女人做了老婆,家长里短,不一而足,便都是旧日时光了。

一直向北径自走去,穿过并不长的小街,便到了松花江边。若是提前一里地右拐,便是自家门前了。多少次的急切,顶到嗓门的叫喊,如今都只能是一转念的了。家,不只后园的李树杏树樱桃早已不见,原来的泥草房早已翻盖了砖瓦新房,便是乡下的一些亲戚过来帮小妹的工,费时两三个月的结果,后来终还是做别人的家了。虽有些介怀,然生活到底是第一位的。何况那时,自己也还是捉襟见肘着的!现在想来,人去屋空了,便物是人非,房子既成不了什么名人旧居,故里的,留着也并无多大意义了。若留恋,那些旧时的人事,已装得满心满怀的,任时光如何荏苒,世道怎样变迁,便都是夺不去,拿不走的。旧时的家,永远都是装在心里了的。

所不同的,便是回去的理由了。每年照例是要回去看望拜祭祖先的,叔叔和小妹家不曾搬走时,总要在那里流连几天,如今便是匆匆着了,算来已有些年头不曾回过“家”了。那条由北向南出镇,由南向北回家的路,便是时时出现在想念中了。此时,该是炊烟袅袅,阖家团圆着了。隔了几十里,想起些旧时容颜,也算是一种思念吧!其实我是可以去见一见的,那条熟悉的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江流,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气味,熟悉的旧时的自己。只是小镇已未必熟悉我了,陌生的人群,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眼神,陌生的语调,是要几杯下肚,或是自报了家门才热络得起来的。还是不打扰的好,小镇的依然故我,自己的貌似宁静。

据说,新甸的历史尚算得悠久,辽时期便屯兵驻防,金时期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区城南2公里)所属曲江县,便设在镇西两公里的仁和村。现存“金上京古城遗址”,为黑龙江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自己并没去过,旧时亦不曾听说过的,或是听到了也不曾当回子事的,总之与自己的生活并没多少关系。至于从元时起便作为渡口,明时有了船站码头,清乾隆初年便叫成新甸的,倒是有些赞同,至少为自己的家乡寻个根由出来,总是好的。

既在松花江南,当初为何不叫个“江阴”什么的,我猜想,大概是北方民族的文化差异,或是行政区划所至。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吴越春秋》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便是“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一是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二是外城(郭);三是府城(两道城墙:子城、罗城)。城郭之外称郊,郊外则称甸。

《说文》载“甸,天子五百里地。”即,王田也。《书·禹贡》:“五百里甸服。”注曰:“为天子服治田也。”说白了,虽不是京畿要地,却也不是没有王法的“三不管“之地。亦是在说有“甸”之日起,便是受教化的民众,谁若敢说咱不开化,便可以跟他理论到底了。至于新甸的“新”,是从哪个“旧”说起的,却是有待求证的了。

除去冬日,春夏之际的新甸,可算得上是一山二水七分田的鱼米之乡了。一山便是镇东9公里处大青山余脉之大崴山。二水,除了居于松花江之滨,境内尚有淘淇河,自南向北,于鸟语花香的大通行洪区万亩草原间穿过,汇入松花江。东边隔江望木兰方向,有江心小岛,每至春夏,绿草如茵,飞鸟群至,那亦是夏天孩子们摸蛤蜊的最好去处。水性好的,便是游上去的,若技不如人或是胆小些的,便挤了人家的船,也要上去的。镇子向东三五里,一直到山脚下,是一片望不尽的开阔平原,旧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东江湾,是学校组织春游常要去的地儿。记得那里的“塔头墩子”,每至春天,便生出翠绿劲挺的草芽,放眼望去,甚是好看。每忆此景,画面里便多了爷爷,父亲和哥哥的身影,想来该是有过的经历,或许还小,记不真切了。远处月色朦胧,近处溪流潺潺,这番那景致,竟是在张君秋先生的京剧电影《望江亭》里再现了的,一直都有再看看的想法,却始终未竟。

在我眼里,既有水,又有草,便是叫成芳甸,也并不过份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说:“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便是说那江心小岛无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便是有些美化了整个新甸的了。至于清人方文《汾湖赠祖仲美》:“孤村僻远无兵戈,夏木秋苗满芳甸。”则触目便是的了。

中秋将至,据说这轮圆月,亦是六年里最准时的了。从下午到晚上,只隔了不足百里,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多少有些纠结,已不在去与不去,留与不留间了。乡情岁岁有,今夕又不同。没了家人的家乡,注定是一种永久牵挂的痛了。

今晚的月边,比昨夜多了些淡云,似是一种陪伴。想起些诗句,便亦是此时心情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已近子时,不如搁笔,便睡去的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别样中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