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标签:
仓央嘉措南翔宋体金缕衣碧云天杂谈 |
分类: 家人有约 |
方初秋,便已开始怀想起夏来。这般念旧,却是中年心情。对于孩子,便是十分的不可理喻的怪异了。巴不得早些过去的,这个暑假,这个学期,这讨厌无聊的大学时光!如此这般的一程又一程的追赶着,奔波着,为着内心的一份浮躁?而那些遗失了的过程,便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时光了。
看似有些酷的很自我,不知不觉间已丢了自己。思想呢?追求呢?快乐呢?便都是写在网上的,别人的,虚幻的,与自己本无任何关系的,单一着,空洞着的。这便如了西医的“临床路径”般的,这一代,这一类,便是注定这样的命运,要这样走的了?没了个体差异,没了个性尊严。行尸走肉,芸芸众生,有我没我,世界注定都只是没精打采的,很是无聊。
对于夏的怀想,并不是因了那时的美好,现在的不好。而恰恰是为那时的不够尽情,不够努力,而错过了大好时光,大好心情,大好享受。那样一些推杯换盏的迷醉,那样一些无聊乏味的嬉戏,那样一些苍白的恭维寒喧,那样一些貌合神离的惺惺作态,还有数不过来的昏睡的清晨,烦恼无眠的漫漫长夜,因无明而坠入“贪嗔痴”三毒的每一时刻,都过多地占用了我,消耗了我。那本该是体认生命,享受生活的天赐良机啊。北方,一年仅有半年绿色的北方,大自然既赋予了神奇的美丽,我却用它来挥霍自己的生命,到底是有些暴殄天物的了。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据说是唐时一个叫杜秋娘的金陵女子所作。这里的花,已无复花的本意,更多的却是指了青春,光阴,和自己的幸福了。“少年时”里,有远比金缕衣,甚至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都更加值得珍惜的东西,那便是今天被叫做精神的生活了。假如“那样一些”确是我喜欢的,也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何况真的不是。
人的快乐,源于内心,而不是外界的任何事物。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人需要的一种觉悟。
从小带我满世界转的大哥,离开唐山,去杭州,为了生计。心底隐隐的痛,为大哥,为这一家,为自己的无助。这样的隐隐,懂事以来,已经历了许多。我总觉得,家人,无论是病了痛了,甚至伤心,难过,都是与自己不无关系的。想起仓央嘉措“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话,到底有些自责的无奈了。
正在翻看周国平《把心安顿好》,里边的一些话,便想说给大哥听。“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这就是你的心灵。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财富,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我知道大哥是看不到的,我也知道怎么说“学习改变命运”都是于事无补的,连自己的儿子,这会儿都在外面经历着自己曾经的“那样一些”事儿的。我不知道,他们这样一些,大人,孩子,什么时候懂得了反思,懂得了“学习”,懂得了精神的生活。
还是仓央嘉措,“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这段话,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心事过重。面对人生,面对一些亲人,却是真真切切的无法释怀着。惟一可以拿来开导自己的,便是“人生的路,都是要自己走的。”可是自己呢,怎么做,才算尽到了责任?如何处之才可以心安理得呢?非要“用破一生心”的才好?最是无明时刻,无所适从!
京剧《西厢记》,最爱“长亭送别”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看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与元曲原词稍做改动,却是由范仲淹《苏幕遮》点染而成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样的秋夜,很适合怀念远方的亲人。若又是离家在外,便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也算不得“那样一些”无聊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