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行——笔架山

标签:
天桥宋体锦州港《实践论》笔架山风景区杂谈 |
分类: 如是我闻 |
“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吕氏春秋
(二)笔架山
清原之行,本与笔架山并不相干,甚至是不曾想过的。既谋了面,除了事出偶然,却是与西安返哈,经停大连待机时,生出些看海的愿望不无关系的了!
还是这样一些人,还是这样一些地方。暑期,给了这些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呆腻了的人们,去到另一些人们住久了,呆腻了的地方去转转看看的冲动和可能。于是飞机满客,火车超载,至于轮船,快客虽不曾坐,想来亦是人满为患了。即使动车追尾,客车起火,航班误时,依旧一票难求。原定的出发日,却无论如何也弄不到票。能够提前一天,还得益于旅游团有人临时脱不开身,才余出的两张卧铺。而清原方面的行程是早已敲定了的,这样便有了一整天的空闲,算是给笔架山之行预留了时间,空间,和心情。
沈阳,毕竟是他乡,并不如家里一草一木的熟识。道路更是如此,十几年前驱车穿行于市区时,便已走错过几次。连同来接站的哥们的朋友,也并非当地人,原指望着他来安排沈阳一天的活动的,因寻找吃早餐的地儿也要费时,费力的而断了念想。小地方住惯了的,对于大城市所谓时尚,繁华的魅力,最直观的感觉却是嘈杂,纷乱的不堪。与其为伍,不如索性逃离,找个清静地儿,独享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陌生而新奇。三个人的共识,便是去看海。大连当然最好,可惜远了些。营口是去过了的,剩下的便只有锦州。除了海,锦州港,笔架山也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的。据说当年海瑞的绰号便是“海笔架”,即使这一个缘故,也该是要见识一下的。
我没有海子那么幸运:“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之于我的印象,从来都是不驯的,我亦怀了敬重之心。许多时候只远远地,也只能远远地望着,想着。如同旅人望尽天涯,想念家乡般的虔诚,深厚。
第一次看海,是在大二时的五一。同寝的老七,邀请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去了他在营口的家。起初知道营口,一是源于地震,二是源于火柴。现在想来,营口该是不产木材的,出产火柴,大概也是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吧。那时的鲅鱼圈刚刚设立开发区,设施尚不完善,与后来去过一些海滩的人头攒动,如织如缕比起来,不只人少了许多,环境清静了许多,连海水也是天一样的清澈,湛蓝。除了海天相接处的些许迷濛,便是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海风轻吹,上下一碧得,便如饮了甘泉般的清爽怡人了。当时的天气还下不得海,便脱了鞋,赤了脚,于沙滩上尽情地踩踏着,算是与海有了最亲近的接触。只捡拾些漂亮的石头和贝壳,也算是赶海的收获了。
既到过海边,少不得要尝些鲜的。那时还不兴,也是有些吃不起饭店的。按老家的风俗,待人的最高礼节,便是将家中最好吃的拿出来款待一番,想来老七家也是的。吃过什么,喝过什么,却已大都不记得了,只老七父亲亲手为我们包的芹菜肉馅的饺子,至今都还念念不忘。不只那肉和芹菜,都是比此前吃过的块大出许多,连饺子的个头,包起的馅,也都要大过平时许多。我是从小不吃芹菜的,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帮忙一起包饺子的时候便想着,能吃几个算吃几个的吧!不料吃在嘴里的时候,却是从未有过的美妙。想想老人家《实践论》里的话:“你如果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不觉莞尔。更不曾预料的,竟从此喜欢起芹菜馅的饺子来。只是始终没能包出当初的味道,却是有些遗憾的了。许是应了母亲的话,“一家有一家的味道”。饭菜如此,居所如此,人亦如此。这便是所谓的家风,和人情味的吧!
一夜的火车,多少有些累了困了的。两个多小时的行程里,听着前排不咸不淡,却是有滋有味的聊天,竟不影响我躺在后排打起盹来,却也并不曾错过盘锦湿地的景观。可惜相机装在背包里的,没舍得停下车来拍些照片回来,只用眼光好生仔细地打量个完整。确是比家乡湿地的芦苇茂盛,纵深了许多。记起十几年前见过的白洋淀的样子,高矮,错落该是差不多的,只是那里是通了航的,有水道可以进入纵深。那是水生,雨来的家乡,有着赫赫抗日声威的雁翎队神出鬼没的地方,如今也早已物是人非了。这里的境况不知如何,我家乡湿地的芦苇,去年大都冻在了水里,害得今年的水面,绿得迟迟缓缓,少了许多生气!
几经周折,终于驶进滨海大道时,“笔架山风景区”便差不多尽收眼底了。之所以叫笔架山,其实只是酷似古时“笔架”的一座岛屿。岛的右侧,与直插入海的锦州港遥相呼应。最神奇的,是山岛与海岸有一“天桥”相连,传说为天上仙女所造,每当涨潮时天桥就被海水淹没,落潮时天桥露出水面,每天潮涨潮落两次,“天桥”露出水面两次,这一现象属世界奇观,天下一绝。岸边雕刻的,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天女了。可惜来得不是时候,又没时间等到下午四点二十三分,那“天桥”并未曾对我们开启。倒是有船可以登岛,少了天桥,也便没了意义。只在岸边的人工桥上做一驻足,拍了几张照片,算是来过了的。
景区门口,有当地人拦车拉客,说是有“自己传的小海鲜”,价格很诱人。待你真的点了,拿出来的却是不能吃的样子,再劝你点些更好的来,当然价格高了许多。既来之,则安之。哪里都要吃饭的,只要捡些新鲜的,吃不坏肚子,挨些宰也算是值的了。这家叫做“碧海渔村”的饭店,终于还是将螃蟹掉了包的,多少让人有些遗憾!
想来游客并不多的,不只设施不够完善,服务也不正规,也只有坎一刀是一刀,只要不是要命的,出些血倒也是平常的事了。
锦州,到底还是做不得旅游城的。初次的印象,希望只是些皮毛的吧。
这倒让我怀念起前年去蓬莱,坐在夜晚海边大排档,借着并不明亮的灯光,就着被叫成“小二”的70度琅琊台原浆酒,吃着看着从锅里刚刚煮好捞出的海鲜,听着摊主母女两,因会错意而多煮了海鲜的嗔怪的语声,和着阵阵海涛,吹起的轻轻海风,不知是酒的劲道,还是海的熏陶,竟有些飘飘然的,云里雾里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