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有文字!

(2011-07-20 21:35:48)
标签:

仓颉

西北

宋体

淮南子·本经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杂谈

分类: 拈花微笑

贾平凹在《定西笔记》里说:“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淳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同样的命运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不无遗憾着的,这三块地方,竟无一踏足。只在前些天去壶口的路上,隔了黄河,望见对面山上,两个并不十分好看的大字,“临汾”。

除了地位名声,西北人说西北,本身就具备了足够的说服力。何况这种说服,是怀了反思的情结,并非纯是为了,给自己的家乡涂脂抹粉,歌功颂德的。曾不无自豪地与身边的一些人夸耀,中国没去过的地儿,只剩了青海,宁夏,山西,和台湾。细想,那不过是走马观花,趋于浮躁的跟风起哄的更多。怀了些目的,有所收获,即使不如老贾的深厚深刻着的,也还是最近的一次西安之行。这样看来,自己的那点儿观瞻,怕是连皮毛也够不上的。修习佛法讲求“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扩而充之,何尝不是常人所该奉行呢!地方,地名被忽略甚至遗忘已不足奇,一些“老区”便是。若连同文化,道德一并忽略甚至遗忘,却是有些可怕的了。想想我这个“剥了农民皮”的,这些年一路走来,除了被迫着的休养生息,似也一刻都并没停止过对于繁华,奢侈的追逐。大概,少了理想中的目标,便不得不“和其光,同其尘”的市侩着了。

幸有文字,好将些历史,人文的东西平移过来,足不出户,亦可阅古今,览中外。即使静室独坐,透过文字,便能闻到西北高原的尘土飞扬,和那些角落里每天都在发生着的故事,仿如就在邻家,在昨日。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一种解释是,仓颉造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而据《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想着“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我更愿意接受后者的诠释。

世间万事万物,总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发现便是好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想来庄子的生,是具体到某个人的。就个体而言,知是有所传承的,悠久的,而人生不过百年,以一己之力面对,何如沧海一粟。但就整个人类进程而言,所有的积淀,便是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结果。若抛开个体的局限,与知也无涯一样,生亦无涯。既无涯,便无殆已!以佛教的观点,便是“不生不灭”的了。

今天的“我”,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未来的发端了。如清人赵翼所说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感于文字之幸,便更是觉得开卷有益的了。《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一 国君尚如此勤奋读书,何况臣子,于是群起效仿,读书之风日盛。据说连平常不屑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成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我始终觉得,能唤起人类精神的,非物质莫属。而打败精神的,也恰恰正是物质。

看一个人,无论他是做什么的,只要看他事业以外的生活。

如同戏与人生,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一个台上,一个台下。上台总有下台时,洗尽铅华,曲终人散,才是彻底的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随笔0719
后一篇:在路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