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餐也悠然!
(2011-06-12 18:11:03)
标签:
林则徐好了歌宋体《红楼梦》读书人杂谈 |
分类: 五味杂陈 |
公休日多是一天两顿饭的,儿子不在家时更是。一则源于闲来无事,确没有饿的感觉。二则却是因闲生懒,不耐其麻烦。少了对吃的渴望,有时,连两顿饭也是对付了的。如果可以不饿,不吃是最好的了。这样的时日该是有几年了,现在想来,那两顿饭开始的日子,便应该算做是小康了!
记忆中吃两顿饭,都是冬天的事。那时很不情愿,一日三餐的都还常常空落落的呢,突然一子天要连着上五六节课,本就没有多少油水的肚子,早已将鼓敲得山响,引来一阵强过一阵的心烦气躁,哪里还有学习的心思。于是便有了四节下课后的逃离,顾不得迟到不迟到,肚子要紧,常常的被老师数落,亦常常被宽容着,直到上了中学。那时并不曾想问过,学校的规章制度嘛,是必须遵守的,何况老师也是一样着的。至于后来恢复三餐,许是生活好起来了,还是以人为本了,也不曾求证。只是在乡下,冬天依旧沿习了两顿饭的习俗。一些人的心目中,农闲了,活少了,甚至啥也不干,再吃三顿饭,有些说不过去了。那时乡下还没有电视,最多听听收音机,连电都是稀缺的。偶尔有二人传小剧团,走乡串户的,也基本是在年关前后,过年一样的难得。少有娱乐的日子,更是少有光亮,常常是天一黑便准备睡觉了。至于孩子们,是不甘心的,总要三五成群的纠集起来,发散一下热情和野性。好在冬天外面雪大,即使少了灯的光,月的光,只要有星星的夜晚,便足以玩个通身是汗。出不得门的日子,也会挤在收音机前,专注地听上一阵。有时直听到午夜,开始讲俄语了,才肯睡去。偶有大人们高兴的时候,或是家里来了亲戚的,那就不只是有了灯光,还能蹭上几样好吃喝,足足可以开心地回味上几天,好象日子一下子甜蜜了许多,许多。
我知道小康生活的定义,但我也知道老子小国寡民的人生目标。那些数字,是经济学家们赖以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法宝,武器,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则没有任何意义。相比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恬静生活,倒是来得更加实际,更加亲近,更符合底层人群的需要,值得人去向往一下。如果我们依然居无定所,四处打工,为生计奔波。如果我们的父母,妻儿还要继续留守家园,望眼欲穿。如果农民回归不了土地,游子返不回故乡,旅人无家可归。我们要那些数字,干什么呢?尽管我也有诸多的不如意,至少可以做到想吃就吃,想不吃就不吃,不吃了还可以写些文字来卖乖。明明是喜欢着闲的,却又口是心非地说着无聊。不用四处奔波,少了风吹日晒,比较起来,小康的不知多少了。若都能如此,老子有知,多少也会欣然一笑,进而默许也是未可知的吧。毕竟“方便出下流”嘛,这可是老人家亲口说的呢,真是先知先觉。一千多年前的老杜,到底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不如意时,同病相怜的依旧是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也难怪,毕竟许多时候,是将读书人作为中国人的脊梁来尊崇的。留些读书的种子,便留些希望于将来,这又象出自林则徐的口。那是大厦将颓,山雨欲来风满楼时的感慨,今天再说似已有些的不合时宜。纵观当今,有哪一处不是读书人的天下。只是一些时候,读书只是读书,做人做官已经是另一回事了。这当是林则徐不曾想到的吧!
话说回来,老子从来都是教人无为,少欲的。除了大欲存焉的“饮食,男女”,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而要求却超出了很多。早有前人做过许多劝戒,其中以《知足谣》和《好了歌》比较普遍:“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不支。置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嫌少,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慕称王作帝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种种妄想无止境,一棺长盖抱恨归。《红楼梦》有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当欲望远远超出了能力所及,人也是虚无的没着没落的了,注定要过一种,无时无刻不被失落的痛苦所吞噬着的生活。阳光没了温暖,日子失了颜色,身与心的分离,生活在别处,已在所难免。
其实,学习减一分的生活也好。偶尔闲了,过一下一日两餐的日子,不咸不淡的,滋味却可能是悠长的,值得回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