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2011-05-08 22:59:50)
标签:

中国

忘忧草

母亲节

报父母恩咒

杂谈

分类: 五味杂陈

懂事起,每到的母亲节,儿子都要亲自选盆鲜花给妻。他说盆花养得长久,还不贵,今天照例。看着妻开心的样子,便想起了母亲。

母亲在世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时兴过母亲节,不曾收到过鲜花和祝福。连生日,在我的记忆中也不曾过过。有儿如许,真有些替母亲委曲。“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常常想,若母亲活着,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做儿女的,能带给她们开心快乐的生活吗?

一束花,一声问候,一次团聚,也许能换来母亲温暖的笑。倘只是因为母亲节,便远远的不够了。许多时候,我们以为,她们吃得好,住得暖,有钱花,不用再出苦力,便是幸福的了。于是常常因了忙,定期寄些钱物,偶尔装上半车吃的用的,咣当往家里一扔便扬长而去,将身后那缕期盼的目光硬生生掩在了门内,只传过来一声悠长的“慢点啊!……”

佛说,爱是慈悲喜舍。当你爱时,是因为众生需要你的爱,而不是因为他是你的家人,国家或宗教里的人。当达到这种境界时,你就是在实践真爱。你必须明白他的情况,或明白你所提供的东西会不会使他不快乐。否则,就是给你爱的人不需要的东西。没有理解,爱便不是真爱。作为众生之一的母亲,如果我们爱她,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给她的爱,是真的爱吗?

中国人对爱,常常是羞于以启齿的,据说是因为含蓄。受西方自由精神熏陶,男女之爱已堂而皇之了,唯独对父母的爱,依旧含蓄着。更能体现爱之慈悲喜舍精神的,只一个孝字,不如就以孝来说吧。《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暂不讨论先生的质疑,为今的子女,若能做到这些,已是有些奢望了!俗语讲,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其实知道了是一回事,怎么做是另一回事。有人说,拿出十分之一对儿女的爱,奉献给父母,便能成就孝心一片。我觉得这是两种爱,不是用数字能衡量得了的,说来话长。古时对读书人要求是严苛的:“为人父者,不知医是为不慈;为人子者,不知医是为不孝。”医者父母心,本是慈爱,反用于父母,即为孝。这里的“知医”,更多的不在医道本身,而是对父母,儿女的了解。这也暗合了佛的主旨和孔子的思想,说明儒释道,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有许多是相通的。

西风渐劲,一些传承,少有人问津了。一厢情愿的简单粗暴,取代了“色难”的慈悲柔软。更多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孝道,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其实,她们要的很少很少。无非是儿女们都好好的,能经常一起说说话,看着隔辈人一天天长大,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及时的照应。当然,若能守在一起,那是最好的了!这样的要求,精致而简约,朴实而温馨。说白了,父母年纪大了,最希望的是,有儿女陪伴身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许多人熟识孟郊,是从他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开始的。他还有另一首游子诗却不常见:“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萱草,又叫谖草,忘忧草,是中国古时的母亲花。现在多以康乃馨代之,祝愿母亲健康长寿。我更喜欢忘忧草的含义,那更契合了母亲的心。如果母亲活着,我要让她过她自己所习惯的生活,改掉我所有恶习,勿使她担心忧虑,尽可能陪在她身边,给她满心的欢喜和平静,便是我认为的幸福了。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这是清人黄仲则的诗,多年前读过的。对比孔夫子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还是想说,常回家看看吧,别让母亲等得盼得太久,趁现在还来得及!

母亲节,默诵《报父母恩咒》:“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回向天下所有母亲,以为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